这娑婆罗那王想,哎呀,我在这个地方修行都没有惹谁,阿槃提王就这样就把我打一顿,在心中就恨。恨了以后,就离开了修行的这个处所,跑到迦旃延师父地方,如是如是地报告。说师父,我要跟你请假,回去调动我弟弟的军队,把阿槃提国给消灭掉。迦旃延尊者说不可以,你这个杀生是要造罪业的,要长时间到地狱受苦恼的果报。娑婆罗那国王说不可以,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迦旃延尊者说,那这样子了,反正今天天也黑了,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在师父的山洞里面先睡一觉。
那么在睡觉的时候,这个梦中就有一些事情出现了,就梦到他回去,以一念报复的心就把他弟弟的军队调动过来,跟阿槃提国的军队就打起来。打起来一开始还是打胜利的,但是阿槃提国国王一发狠以后反攻,就一下就把他打败了。打败以后就把娑婆罗那国王给抓住了,好,今天这个战争是你引起的,这么多人死亡你引起,要以死谢罪,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杀头。要杀头的时候,他就喊“师父,救命啊!”这个时候就醒过来,醒过来没有去打仗,就是在师父的洞里面就睡觉。睡觉以后他整个人觉醒了。迦旃延尊者为他说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就把他心中的恨给消灭掉了。消灭掉以后他继续修行,就证得初果、二果,结果终于也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在《唯识二十颂述记》,窥基大师讲到这件事。
我们读这个故事会感觉到,一个人,你看,他一念的嗔心,的确会造无量无边劫的地狱的果报。你看造那么多杀业,一念的嗔心发动出的一个不如理作意,发动了广大的罪业,也带给他很多的身心的苦,刀山油锅,就那一念的不如理作意创造出来;他那个不如理作意,因为佛法的滋润转变了以后,证得阿罗汉果。一个善恶念的抉择,两个不同的生命。他选择回去打仗,那表示他有多生多劫的刀山油锅要去受;他选择修行,成就了一个出世间,恒常相续的一种涅槃寂静乐。你看这件事情,这关键是怎么样?就是在一个他能够把不如理作意,“不能转,要它转”,转过来。
所以在佛法观念,我们看到很多类似的一些修行的个案,佛法的意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佛法的意思不是说对一个凡夫“你完全不要起恶念”,也不是这种态度,这个是强人所难。我们阿赖耶识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有时候会起现行。但是不怕念起,怎么办呢?只怕觉迟,就是你的心中一定有一种如理作意的力量。而这个如理作意就是你在平常的时候,心平气和,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你就要去修习止。从这个止当中去栽培“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忆念,你才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把它给转过来。而转凡成圣的关键就在这一念,而你无量无边的未来的果报,是快乐、是痛苦,也就在这一念决定了。
所以这个如理作意的心所是非常重要。而如理作意的栽培,你决定不是在一种烦恼活动的时候能够栽培,那不可能。你身体已经病痛了,到加护病房了,你再栽培如理作意,那是不可能;就是你现在这个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人干扰你,你也不用去花精神体力去为了衣服饮食去工作,在山中,你就能够去思惟无常、苦、无我的道理。就是念念当中靠着你的串习力,在你心中把如理作意的力量栽培起来。你才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面对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的功夫的光明出现,才能够把它转过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这个五遍行,我们今天要紧的就是要栽培如理作意。
好,我们看讲义。这个地方是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就是第八识它的心所只有五个,就是触、作意、受、想、思。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我们再看第八,云唯舍受,这个是讲到五受相应门。说这个第八识这个明了性跟它所缘的境界——这个根身、器界、种子一接触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它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就是舍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受有三种,谓苦、乐、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故唯与舍受相应也。”这个第八识的行相非常微细,不可了知,所以不能分别苦乐的境界,故唯与舍受相应。所以我们讲这个初能遍,就是第八识这个时候,第八识把果报变现出来的时候——异熟,它可能变现一个刀山油锅的果报,它可能也变现一个人天的快乐的果报。但在初能变的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是不苦也不乐的,不苦也不乐,就是舍受。
你看《成唯识论》,这当中提到一个观念就是说,阿赖耶识为什么是舍受呢?主要的因缘是它不带名言,这个时候它完全是一个现量的境界。我们快乐、痛苦的感受要到第六意识活动以后才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你第六意识没有分别的时候,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所以说它不能分别苦乐最主要是不带名言,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去取相状一样,它不安立名言,所以唯独是舍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