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4 / 5)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第三种是思食:这个思当希望讲,这个人存着有希望。虽然他现在活得很苦恼,但是因为他心中对未来有一种光明的希望,所以他色身看起来也特别得康健,特别得有光泽。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希望,而这个希望也正是一种食物,来滋养他的色身。这个触食和思食,都是第六意识相应的。

        第四种是识食:这个识当执持,执持讲。识食这个识到底指的是谁呢?比如说识食这个识怎么知道是第八识呢?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色身不坏,怎么知道呢?说无想天的果报,他得到无想天以后,前面的半劫心还是散乱的,他能够回忆过去在人的时候是怎么修行的;半劫过后,他就入了无想定了。在无想定的时候,他当然不需要粗重的段食;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也没有触食,没有思食,前面三种饮食都停下来。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识食,那么这个识食是谁呢?是什么东西支持他的色身不失不坏,能够保持四百九十九劫色身不坏呢?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无想天的果报也有食物支持他,这个食物是谁呢?就是以第八识当食物,所以叫识食体。

        这个一到八,就是约着我们凡位的有漏因果的建立和相续,来安立有第八识的存在。第九是指的还灭,圣人的境界。

        [九、灭定有识]:这个灭定指的是灭尽定,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去说法,他内心感到很疲劳,感到第六意识的分别很疲劳,他想要暂时地得到止息,想把第六意识暂时地停止下来。所以他就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禅八定再进一步,到第九次第定,到了灭尽定。在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全面地休息了。全面的休息以后,他在这个山下打坐,樵夫经过以后,看到这个比丘在打坐,今天打坐;樵夫下了班晚上回来以后,看他还在打坐;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他还在那个地方打坐;一天、两天、三天,到了七天,还在那地方打坐,都没有动。这樵夫过去一摸他的鼻气息,哎呀,这个人没气息了。这个比丘真可怜,死掉都没有人收尸。樵夫就把这个比丘的身体就扛着,用这个木头把他用火去烧。

        但是阿罗汉他在入灭尽定的时候是有咒愿的,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他一咒愿的时候就入灭尽定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跟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都不能接触了,因为前六识不活动,外面发生什么山河大地的变动,他都不知道。你用大火一烧的时候,把他的整个衣服全部都烧成灰了,但是他身体的部分一点都没有影响,他那个咒愿的力量支持着。

        那么这个灭尽定的人,他已经没有对外境的分别力,也没有气息了,但是他的生命还在,还能够从定中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明了性还在,温度还是在,寿命还是在。大乘论师就问小乘的学者说,那么这个人入了灭尽定,已经没有第六意识了,这个时候的明了性是什么识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灭定有识。就在灭尽定当中,他不是一个死亡的一个尸体,这个尸体有一个明了性在支持他,使令他的色身不坏。而这个明了性是谁呢?从义理上来判断,只好说是一个微细的潜意识,就是第八识,这第九。

        [十、染净心]:第十是一个总结,染净心。这个染净心,说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心。说你长得庄严,你的心中有烦恼,就是凡夫;你长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净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这个心的染净来安立。那么假设我们只有安立前六识有什么缺点呢?说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偶尔在佛堂中也能够修习止、修习观,从这一念散乱心,由这个止的力量,把心能够专注寂静;乃至于观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一念寂静的心,也能够观察不可得,就从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说,你虽然跟圣境相应,你还是个凡夫。

        那么反过来,一个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尔也会动一些凡夫的一些烦恼,但是他还是一个圣人。假设只有第六意识的这个生灭的分别的话,那么凡圣就没办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约着当下念头的好坏来安立凡圣的话,那么这凡圣就混乱,就是凡夫有时候也能够跟圣境相应,圣人有时候也会落入凡境。那表示说我们凡圣的安立,要约着他阿赖耶识的种子,烦恼的断除的多少来安立,不能够约他当下念头的好坏,否则凡圣就会有混乱的过失。所以说不安立第八识,这个染净的心识就不能够成立了。

        凡夫有时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时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还是凡夫,圣人还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有没有断除,从烦恼的断除,这个断德这方面来安立染净心,才合理。所以说从染净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

        这个是《成唯识论》它很认真地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教理来成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第一大段。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段。接下来《成唯识论》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了有四个圣言量,我们这里简单地提出三个来解释,先看第一个。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