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心识的生起,还有一个所缘的境界,这当中有三个条件,什么是所缘缘呢?“谓若有法”,这个法必须是一个有法,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不是龟毛兔角,是一个存在的法。第二个“是带己相”,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自己的相貌,换句话说,它不能在种子位,应该是在现形位,它要现出自己的相貌,带己相。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必须是在心识当中所思虑跟所依托的境界,你既然是一个所缘缘,当然你一定要表现在你心中的影像,当作你内心的依托处跟思虑处。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这个相分就是所缘缘,这个疏的所缘缘就是我们叫作本质相分,就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境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水,这个水,本质相分就是所有的人道的共业把这个水招感出来,但是每一个众生去看这个水,出现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影像是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水,那颜色啊、或者他去尝这个水,这个味道特别甘美,这个有罪业的人去喝水,这个水会比较苦一点。就是说,这个影像相分就是你正式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别业的影像。所以这个疏的所缘缘,不是我们能够攀缘的,那是众生的共业,那真是的、我们能够去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影像相分,个人的别业所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当然这个时候只是探讨业力,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心的,是第一剎那,出现在你心中影像的第一剎那,这个叫作亲的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心识的活动,第三个因缘要等无间,就是“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前际,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间隔,前一念灭,后一念就生,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我再讲一次,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
比如说我们去看医生,医生只有一个,那病人有三十几个。第一号去挂号了,坐在那个看病的地方坐着。这个第一号的离开以后,把位置空出,这个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第二号的人能够出现,能够坐在位置上,除了他自己有这样的意愿以外,那第一号离开,这也是一毎因缘。第一号不离开,你第二号不能坐上去。前一念要不灭,你下一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的一个等无间缘。
明朝有一个金碧峰禅师,他寿命尽的时候,閰罗王派了小鬼来捉他。他在佛堂当中修这个三三昧,入这个空、无相、无作,观一切法空。这个时候,他那念心跟这个圣道的境界相应的时候,閰罗王找不到他。因为他不是一个有为的境界,那是一个无为的境界,那怎么办呢?这閰罗王就请教这个土地公,土地公就说,你要让他出定,你才抓的到他,你要到他的佛堂当中,用这个棒子去敲他的这个供杯,你这个供杯一敲,他就出定了。果然,他用这个棒子去敲这个杯子的时候,这个金碧峰禅师就出现,出现就被閰罗王的鬼抓到了。
那我们就可以分别一下说,“分别由何难”,就是说,这个金碧峰禅师他本来的心识是跟空性相应的一种清净的心识,到后来,从空出假,他从一个无相的心识,转到有为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有为的境界来。那么这个有为境界的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这个小鬼,他善巧方便,把他前一念的心识破坏,就是,如果他跟空性相应的心识不消灭,他后面有为的心识不能出现,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前一念灭,第二念才能生起。说我们要念佛,但是你还没念佛之前,前面是打妄想的,你一定要把前面的妄想的力量调伏了,你佛号才生起,等无间缘,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起的等无间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说,它这个法当然是一个存在的法,而且有殊胜的作用,对于其它的法,有随顺或违背的功能。这个增上缘就是说,虽然这个法本身对这个心识不是一个直接的因缘,但是它有帮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主要的心识是要信愿持名,就是你那个分别心,要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对弥陀的一个真实的信心,你相信弥陀能够救拔你,第二个,你有一种往生的愿力,你那个了别心当中,真实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三个,执持名号,你这个心中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名号。你往生的因缘,这个是主要的亲因缘,是信愿持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