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8 / 11)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这怎么办呢?你工作完先不要去看书,先去拜拜佛,拜一个一刻钟或者是两刻钟,静坐个三十分钟。这个时候你再去看经典那就不一样了。你容易去明白这个文字里面的义,义理容易明白。也容易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说你这个寂静的心情是有堪任性。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在修习这个善法有殊胜的功能。

        “对治昏沈转依为业。”在禅定当然它是不能有昏沈的,当然也没有掉举了。转依,这个转依就是说,转捨了麤重的身心,依就是等于就是成就的意思了,成就有调畅的身心,这就是身心转变了,从麤重的身心转成调畅的身心,叫转依为业,这等于是说明它的功德。一般我们在判定禅定的生起,都是以轻安这个心所来判定,这个一般的经论说是未道地定才能够生起轻安,欲界定是没有轻安乐。说这个人有没有禅定是以轻安来判定。

        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这个不放逸的心所的生起,它是依止这个精进跟这个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的三种善根。它依止前面的这个无贪无瞋无痴,再加上一个勇悍的力量,加起来,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这个“所断修,防修”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以所断恶,防令不生,以所要断的恶防令不生。以所修善,修令增长,对于我们修的善法,或者是布施持戒,乃至于止观的善法,修令增长,这就是精进。

        对治放逸,能够成满一切世出世间的善业为它的业用。这个不放逸,当然我们一般的心情是容易放逸的。我们对断恶修善经常会忘失,忘掉断恶修善的一个希望,会忘掉。那这种当然有禅定的人那当然不同,他就有这个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善根的人,他不容易放逸。所以一般在修行,资粮位的菩萨是最难,他就容易放逸。到了加行位的菩萨那就不同,有禅定的菩萨,他的心情就跟我们一般的资粮位的善心位的菩萨不一样,他心情也不太喜欢跟人家讲话,也不太喜欢外出,他那个经常是摄心在道,任运的摄心在道,他任运的不放逸。

        不过我们刚开始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心思麤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众靠众,依止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就是说我们容易放逸,但是没关系,这个大众的威德,他有制度,什么时候打板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就是说会强迫你自己去断恶修善。你自己没有生起断恶修善的这种自觉力没有关系,这个有制度的摄受,这个依止一个僧团他有这种力量。

        行捨。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这个行捨也是一种禅定的心所,不是我们散乱心能生起的,说是依止这个精进跟三善根,使令内心当中生起三种相貌,第一个“平等”。这个平等就是说,远离昏沈跟掉举,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个掉举,内心就是太高了、太浮动、太高。这个昏沈就是太低沈了,这个平等就是保持明了跟寂静,他是不昏沈、不掉举,他保持在一个一种平等的相貌。这种明了寂静,对所观境,明了寂静。

        第二“正直”,这种所观境的明了寂静,这个正直就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没有间断,比如说你第一念是这样子,安住在佛号,第二念也安住在佛号,这就正直了。如果你第一念安住在佛号,第二念跑出去了,这个就是邪取了。所以这个正直就是一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第三个“无功用住”,前面的平等、正直的一种相貌是任运现前的,你不必再如理作意了,这个是行捨的一个相貌,这是任运现前的,就像这个泉水流出来一样,不断地自然流出你的佛号出来。

        “对治掉举,静住为业。”你能够寂静安住在所缘境,为它的业用。当然这个行捨不是我们散乱心生起的,那是禅定的力量生起的。轻安、不放逸、行捨,这个是成就一种禅定的功德。有了禅定了以后,对于前面的智慧,当然是有很大的加持,就从前面的闻思的智慧变成一个修慧。最后这个不害,这个不害就是慈悲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