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般人的心都是向外攀缘,他心中没有皈依处,没有皈依处他年轻的时候还好,他眼睛可能还看的到东西,耳朵还听的到声音,还能够让他有第六意识有一些境界、有一些讯息让他了别,年纪大的时候前五识再也没有办法给他讯息了,他第六意识本身又不能提起自己的法宝,这个时候他很容易就落入无想昏睡。慢慢的第六意识就钝了,这个时候的老年痴呆症就不是完全前五识,那第六意识有障碍了,就是他长时间的前五识再也不给他讯息以后,他第六意识这个分别力量慢慢薄弱就变成迟钝了。
那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给他任何开示都不能对他有引导功能,那他肯定要随业往生了,这临终的时候不能随念往生了,他第六意识已经不再居于主导的地位了,他不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一个强大的正念来引导他的业力,他失去这样的一种因缘。
所以如果是老年痴呆症,他只是前五识的了别性出了状况那这个还有救,如果说他连第六意识都迟钝那就麻烦,那就麻烦。所以说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前五识的暗钝那是情有可原,不要说是凡夫,阿罗汉到老人家的时候他如果不显神通的话,他不入禅定不现神通的话,他眼睛照样看不到,他如果不现天眼通的话,这老病死的色身就是没办法。但是你第六意识暗钝,那你这个就不能怪是老病死了,表示你心中都没有在用功夫了,是这样子的。所以说这个老年痴呆症看你是什么情况。
问:第二个,以唯识学的角度,如何辅导一位信愿不太具足的净土患者,使它能够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弥陀?
答:当然我们在唯识的角度很强调第六意识,了境能变,我一再讲到这个第六意识是造业的主宰者,当然这个净土的主要的关键在信愿持名,特别还是重现这个愿力,就是你对于你的生命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个希望。如果说这个厌离娑婆是比较不困难,欣求极乐比较难,因为净土法门他这个功德甚深甚深,那是一个佛境界,那你要不广读华严经,你还真不知明白净土是怎么回事的,那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人对成佛没有意乐,他不一定要往生净土,当你知道那个佛的功德庄严以后,那你才能够真实的肯定有净土,那是庄严到什么境界,那每一个庄严又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引导你趋向于圣道的功能。所以你要欣求极乐不是短时间的,那你要不长时间的研究净土的教理、研究华严的教理,你不知道佛的富贵到什么境界。
但是你刚开始你应该可以引导他厌离娑婆,应该是可以的,他人生一路走过来也走了几十年,他应该也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痛苦,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平常经常的起一些烦恼使令他痛苦,烦恼以后造的罪业使令他心不安也痛苦,这个果报体,不管是男众的果报、女众的果报,老病死也使令他痛苦,各式各样的因缘这个所构成的生命是苦多乐少。
所以,你一开始可以先引导他厌离娑婆,然后皈依到阿弥陀佛的圣号,先这样子就可以,如果他连出离三界的心都没办法生起,那你就帮他生起善念也好,忆念当中,忆念他这一生当中他哪一个时候做的善是对他最满意的,就不断的忆念那个善业,这也是有帮助。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业会起现行,阿赖耶识的业力一个是强大的业力,第二个是你所忆念的业力,你突然忆念这个业力,这个业力也会起现行。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他对我们第八识的业还有引导的作用,就是你经常去忆念这个业,这个业他容易现起现行,所以他如果不能生起求生净土的念,起码你让他生起善念。
当然这个当中前提当中就是他第六意识要清楚,所以我们在处理临终的时候,绝对要劝临终的人不要去注吗啡,你让他第六意识暗钝,第六意识就不能引导,不能引导的时候你任何的开示就没有用了,就是说你让他生起善念也是可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