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譬喻我们能够明白,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一切的大小乘的教法是平等的流通的,就是说,你是一个小乘的根性的学者,你听到佛陀一切时讲小乘法,你是一个大乘的学者,你一切时听到佛陀讲大乘法,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如此地流通的。佛陀灭度以后,因为弟子们宿世栽培的善根不同,他对于法的执取也有所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教法生起的因缘,唯识的教派,根据《解深密经》,它做了三时的判教,这是唯识的判教。
《唯识学》认为说,在这个佛陀灭度乃至于六百年,这个六百年的时间,叫作有教的时期,有无的有。这个有教的时期,就是弟子们根据《阿含经》所说的这个三法印的思想,安立了我空法有的一个道理,我空法有就是说这个补特伽罗里面,这个内心当中的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存在法界的这些法,不管是杂染的生死法,不管是清净的涅槃法,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真理,很明确地把生死的法跟涅槃的法是对立出来的,一个是苦恼的生死,一个是安乐的涅槃。所以这样的教法很容易引导一个人厌恶生死,趣向涅槃,成就了自利的功德。但是因为对于生死法的这种强烈的厌恶,所以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圣者,他不敢来到这个三界火宅度化众生,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有所不足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有教的一个思想。
有这样的一个缺失,就有些菩萨的出世,来挽救这个不足的地方,就有所谓的六百年到九百年,所谓的空教的思想就出现,空教的思想就是根据《般若经》,在《般若经》当中所说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说一切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不管是生死的这些杂染法,是由烦恼的业力的因缘而生的,这个涅槃法也是假藉因缘,假藉戒定慧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说,缘起性空,从本性上来看,生死跟涅槃,都是如梦如幻,都是毕竟空,空教的思想,就把这个生死跟涅槃的对立给消灭掉了,就鼓励这些成就圣道的这些菩萨们、阿罗汉们,他能够来到如梦如幻的生死的境界,去广度众生,去积功累德。
但是空教的思想到了末流,它就有一些偏空的过失出现,所以在最后就有所谓的非空非有的中道的教法,就是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所抉择出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学》对诸法实相的抉择是以万法唯识,就是一切的万法的生起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换句话说,这个心识它具足两个功能:第一个,心识它有一个恒常相续的功能,就是它有受薰的功能,我们所造的业力,会被这个心识所保存下来,这样子建立了所谓的业果的相续,所谓的非空的思想。另外,这个心识它有变化的功能,它有剎那剎那变化的功能,这样子它也能够破除我们对于法的执取,所谓的非有的思想,就从这个心识的非空非有的这两个相貌,就能够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真相,这个就是所谓唯识所说的,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那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唯识三十颂》,就是去发明这样的一个道理。这个是简单地把唯识的教派在印度弘传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好,接下来我们正式看我们的讲义。
《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看这个下面的小字:天亲菩萨造。
这个造颂者是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诸位应该是很熟悉啦,我不详细地说明,我简略地再提一下。这个天亲菩萨在唯识的教派他是三祖,我们讲这个初祖是弥勒菩萨,二祖的话是无着菩萨,三祖是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他一开始是在小乘的有部的部派出家,学习有部的思想,后来觉得有部不太圆满,就改学小乘的经部,这当中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他作了《俱舍论》,《俱舍论》可以说是把整个小乘部派的思想集大成,一个最有代表作的一个着作。后来他作了《俱舍论》以后,他的哥哥无着菩萨就以善巧方便度化他,就回小向大,就学习大乘唯识的思想,他作了很多的唯识的论典,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唯识三十颂》。
我想我们如果去看一下印度的整个唯识的传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心得,就是说,说这天亲菩萨在唯识的地位,就像是天台智者大师在天台宗的地位一样,虽然天台宗的教观是来自于慧文禅师跟慧思禅师的口授,但是那个时候的天台的教观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要,一种一心三观的概要,真正把一心三观,落实到真实的一种明确的次第的教派跟修行的方法,那智者大师功不可没,他把一个很粗显的概念,落实到一个明确的修学次第,天亲菩萨亦復如是,弥勒菩萨所传承的《瑜伽师地论》传给了无着菩萨,但是那个时候唯识的教派并不是非常地兴盛,经过天亲菩萨的弘传,他作了大乘五百部论。这天亲菩萨说是后人尊他为千部论师,他学小乘的时候,作了五百部的小乘的论典,回小向大以后,作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典。
那这当中在他晚年,就是他灭度前一年,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完整性的,就是《三十颂》,因为他早期的这个唯识的论典大部份都是跟外道的辨论,就着某一个观念的发明,但是《三十颂》他是一个全面性地介绍唯识的理论、方法跟次第,所以这个天亲菩萨是在临灭度前一年应弟子的要求,把唯识的一个主要的一个理论、方法做一个完整介绍,所以是“天亲菩萨造”,天亲菩萨是印度的论师。
玄奘三藏译。
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师到印度以后,他带回了很多的经典,这个当中,这个唯识学的这一部份就是《瑜伽师地论》跟《唯识三十颂》,还有《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解释《三十颂》。在印度本来论师都是先造颂,像这个《俱舍论》,天亲菩萨也是先造颂然后再造论,天亲菩萨造完《三十颂》以后,本来也是太扼要,弟子们的祈请,希望他继续造论来解释《三十颂》,他也答应。但是后来他隔年就灭度了,所以这个《三十颂》就有后来的护**师、安慧论师等十大论师,来解释这个《三十颂》。玄奘大师就把十大论师的这个注解,把他集成一个《成唯识论》,成立唯识正义的一个论典。我们在后面的注解当中,很多地方都是引用到《成唯识论》来补充说明,这个是说明“玄奘三藏译”。
澫益大师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