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次的注解根据明末澫益大师,采用澫益大师注解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基本上《唯识学》的教派的思想,在一些微细的地方是有一些差异的,但是澫益大师的注解他一个特色,就是他能够善巧的性相圆融,就是说他所抉择出来的唯识的教义,使令我们在学天台的思想的时候,这两个思想能够通得过去,它不会有障碍,所以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点上的一个着眼点,我们就采取澫益大师的注解,他是比较一种圆融的看法。
这个是把这个《三十颂》的造颂者、翻译者跟注解者,简单地把它带过去。好,我们看这次的讲义。
将释此颂,大科分三:我们解释《三十颂》,我们分成三大科:
甲一、解释题目。我们首先解释《唯识三十颂》这五个字:
甲二、随文释义。第二大科等于是一个正宗分,随顺颂文来解释这其中的义理。澫益大师的科判是分成三科:
乙一、明唯识相
乙二、明唯识性
乙三、明唯识行位
这个《唯识学》在解释诸法实相,它是分两部份,先解释这个相,“唯识相”。这个唯识相是讲这个世俗谛,这个世俗谛的唯识相,这当中的偈颂讲到随顺于杂染的缘起的生死的法,这个是唯识相,它也说明了随顺于清净因缘的这个涅槃的功德,这个都属于唯识相。因为不管是杂染的生死,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不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所以加一个唯识,唯识相,这个是讲世俗谛。
“唯识性”,就是这一切法,不管是杂染,不管是清净,它的体性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换句话说,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个杂染的法不可得,清净的法也不可得,这个是唯识性。这两科就是讲一些理论,就是发明生命的真相,它有一个相跟性。
“乙三、明唯识行位”,这个是讲它这个修行的位次,就是我们如何的从一个杂染的生死法,趣向于清净的涅槃的法。这当中有五个阶位,讲到它有五个阶位,它有一个相应的一个内涵,这个是说明它的修行位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