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十一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它的活动能够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安乐果报。烦恼,这个体性也决定,它的烦躁恼动,可以使令此世他世得到苦恼果报。随烦恼,随顺根本烦恼而生,它也是恶法。不定,这个是体性不决定,有四个。共有五十一个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
这看得出来,第六意识善恶的变化很大,它可以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这第六意识说翻脸就翻脸,说改变就改变,它的变化很大,它能够跟普遍的五十一个心所相应。再看前五识相应的心所。
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余皆得相应也。
前五识因为它不能够做名言的分别,所以它不能有慢、疑、见的活动。它也没有不决定,它都是决定的;也没有十随烦恼,其它都得相应。这是一个总说,它的相应心所。
前面的附表第十一,我们是少说了一段。附表第十一,是一个了境为性相,然后再说明这个附表第二十五面。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有三种的分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是约现在,就当下,你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在它的自相,这个自相就是一切法它的自体的相状。比如说你今天看到这朵花,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没有花的名言,但是你已经取到它的相貌,就是得到它的自相。一般我们讲花,这是一个共相,为什么?花有很多的花,净律寺也有花,莲因寺有花,全世界都有花。但是你今天取到的花,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的一个花的相貌,这个是它的相貌,不共于其它花的,这叫自相。这样的一种分别是不带名言的,叫自性分别,它只是约现在,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
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所缘境不是攀缘现在,也不是攀缘未来,是对于过去你曾经所接触的这些境界。已经过去了,你假借名言,在共相上去追念分别,这一定要假借名言,这个就是共相。我们看这个括号,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就是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性质主要就是那个念,别境那个明记不忘的“念”。它能够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假借名言,在共相上而分别,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