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每筑营,凡墙、壕、篱,三者缺一不可;营墙取其高而难登也;壕沟取其深而难越也;花篱取其难遽近前也。
垒、壁、土城,名虽不同,皆属墙子之类也。池、堑、陷马坑,不甚宽长,其上虚铺以土;梅花坑,乱挖深坑,约四五尺,大小无定,名虽不同,皆属壕沟之类也。
木城,立木圆排,周围如城;木栅,亦系立木,不必周围皆有;乱钉者名梅花桩,分层次者名花篱笆;鹿角树之有权丫者名拗马桩;档木,中有横木,用小木斜穿,以架于地;地刺,用竹木削尖,钉于地,亦名铁蒺藜、铁菱角,名虽不同,皆属花篱之类也。
营墙可只筑一道,然壕沟则两道、三道更好;而花篱等,则五层、六层为最宜。
八、一营当开设两门,前门宜正大,后门宜隐僻;营宫中军帐正对前门,中留甬道,宜阔;亲兵各棚扎甬道两旁,前部扎前门,后部扎后门,左部扎左,右部扎右,余者中军;两帐相距略宽,以留水火之路;营外开厕数处,宜远,营内至少亦应开厕两处,专备夜间之用。火药,挖一地窖,上覆草棚,用泥涂之,仍安气眼,以免受潮。
勇毅军各营每到一处,皆需按此‘扎营之规’,必于一个时辰内完毕,即使当面无敌,也不得有所懈怠!”
这些内容大多都是原《勇毅军操典》里面有的,只不过为了更适应与流贼作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提炼,而这些内容又是大多来自于戚少保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当然,还有一些内容是张诚记忆中残存的曾国藩打太平军的战法,只不过他的记忆已经十分零碎,所以只能算作是一些点子,具体表述还是靠大家一起集思广益,这里面魏知策、孙时相、胡以温功劳最著!
永宁伯继续向下看,只见下面是“行军之规”,具体内容如下:“每拔营起行之际,最关紧要,切勿大意,当谨遵严守‘行军之规’,万勿轻敌……
一、凡拔营时,必以七成兵力为预备队,以备遇袭作战之用,而以三成兵力为押夫,护运全营粮秣辎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