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3、存在先于本质与屠格涅夫在法国 (2 / 6)

作者:卡拉马佐夫 最后更新:2025/7/6 13:48:37
        这种沮丧和无聊,是否又包含着对于处境和意义的迷茫?为何结婚生子,为何背负房贷几十年,为何一定要固定在某个岗位上,有时还难免受气

        倘若感受不到意义,那么有些时候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又会造成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等感觉,以至于现代人不得不在各种娱乐乃至其它一些思想中寻求慰藉。

        这种疏离感,某种意义上直指现代社会的本质。

        而具体到《在法的门前》这则小故事中,有些比较明显的东西别林斯基当然能够听得出来:

        “米哈伊尔,我想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你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就像你在你的长篇里写的那样,一位管家看似能够跟一位公爵打官司,但是我想他输掉官司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法律的大门看似为所有人敞开,但他实际上依旧是一部分人的工具,一个乡下人或许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够真的走进去。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别说跟更深处的那些守卫作对,仅仅只是一个小卫士的一句话,就已经将他牢牢钉死在了原地。他宁愿一直等下去,也不敢往前多走半步。

        即便他试着行贿,得到了却是像“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这样心安理得的回复,这跟我们俄国如今的官员又有什么区别?

        那么这扇专门为这个乡下人打开的法的大门,是否又是他自己将自己束缚了起来呢?

        你的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号召所有人行动起来打碎这些东西吗?好像也不完全是.”

        谈到这里,有所明悟但似乎又觉得不够精准的别林斯基,已经皱着眉头开始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了,而原本安静的其他人,在听到别林斯基的这番发挥后,他们那些模模糊糊的念头多少也肯定了一些,于是一时之间也是讨论了起来。

        最开始听到米哈伊尔要写一部关于法律的后,他们大多数人其实都以为米哈伊尔要根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写一个法律上的故事,可能是讽刺俄国法律野蛮且荒谬,也有可能是想写写俄国法律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