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圈子里的朋友说,维萨里昂已经在酝酿相关的文章了,据说还有那位米哈伊尔的帮助,他们似乎想在俄国的文学界竖起一杆新的旗帜了!”
“我也说不好这种新风向到底是什么,但我能够确信的是,这样的格外地打动人,而且更加深刻地触及到了我们俄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以及最广大的那部分群体。
那些能够唤起人的高尚情感的诗歌固然可贵,但似乎离地面还是太远了,并且远没有地面上的事物震撼人心。”
这样的讨论早在米哈伊尔出现在文学界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在各处,在最初,米哈伊尔算是承受着最猛烈的炮火,不过由于那时候他没什么钱,也不怎么参加别人的文学圈子的聚会,所以对这些声音的感触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在别人看来,米哈伊尔确实就是以一己之力在拨动着圣彼得堡文学圈的神经,而等他拨动的差不多了,其他人的与之似乎有着相同风格和倾向的便也慢慢出现在了杂志上面。
如果他的作品质量一般,大概早就被铺天盖地的声音给掩埋了,但恰恰因为他的作品确实让许多人难以忘怀,才让这股风向硬生生地从其它潮流中挤了出来。
以至于到了《彼得堡文集》的时候,甚至有很多人为能够看到其它这种风格和倾向的而感到惊喜,毕竟已经对这种风向产生了兴趣,那么只有一位这样的作者又怎么够?
其他人的作品尽管跟他比起来逊色不少,但是质量确实还算不错.不,那部《穷人》的质量确实惊人的高,以至于有关它的讨论也并不比那位米哈伊尔的和诗歌少太多。
不过该说不说,或许是因为米哈伊尔已经用那些拨弄过人们的神经了,总之对于《穷人》的批评声音并不算太大,而一旦有了,很多时候也要再顺便把米哈伊尔拉出来给批评一番.
批评的声音虽然不少,但文集的销量却是实打实的,而觉得文集不错的那些购买者,当他们再次在报上看到了关于新杂志与新的消息,又怎么可能一点兴趣都没有呢?
坦白说,如果不是传出来的那些风言风语其实还有点用的话,《现代人》的预订量或许还会更高一些,目前的话,确实有人受到了那些传言的影响,准备先等第一期发售后买了看看再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