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这个我们一念心识的这个杂染的流转门跟清净的还灭门,这些都是心识的功能相状。我们看: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心识的染净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作用所依止的一个理性,一个真实不变的理性,叫唯识的实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它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是特别的殊胜,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种道理如果我们去随顺它,的确能够使令我们断恶修善成就佛道,它有这种功能。这个道理是应该安立什么名称呢?“亦即是真如”,我们在假名上安立作真如,为什么叫真如呢?因为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常如其性故”,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不管你造了罪业,你这念罪业的心,也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不管你今天修多大的功德,你这念心也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的其体性是“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一念心识的一个真实的道理。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种道理的开显是因为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我法二执,所显的一个诸法的胜义,或者我们讲真如也好,讲一真法界都好。为什么叫真如呢?
第一个,它这个道理是真实而不虚妄,比如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也能够讲出一些道理,这些世间人他的造罪,他为什么敢造杀盗婬妄的罪业,他心中一定有一个道理。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今天造罪业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道理在支持他,他认为这个人死了以后,不管你造了罪业、造了善业,你做人还是做人,鸡死了以后继续做鸡,狗死了继续做狗,他产生一种常一主宰的我见。这种常见的这种道理当然是虚妄的,你这个道理跟真实义不相符合。佛法讲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宇宙间真实是有这个道理存在。
其次,如常而不变易,这个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有改变的。就是你这个道理,你在欲界的时候,这个道理是适合的,你到了色界,也适合个道理,你成佛了,这个道理还是适合你,这个是不随时空而有改变,所以叫作真,叫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这个道理,这个名称是这样安立下来的。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