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决定的,一个人的心识是不决定的,他随时会造善,也随时会造恶,一个人一定是要对三宝,在三宝的境界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觉悟以后,他的生命才正式的稳定下来。因为他的心识的方向,虽然他不一定马上做到,但是他心中的这个轨迹,已经把它划出来,他心中该走的路,是怎么个方向,他的目标已经明确地划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往者已矣,过去我们在那一个境界造作,谁也不能弥补了。重点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心识的产生,是由两种因缘所成就。好,我们再看第二科: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前面的“分别由何难”,是从因地的角度来说,就是心是业主,因地的相貌是由因缘所生的,这个地方是从果报来说,探讨这个生死的果报是怎么出现。前面是约因相,这个是约果相,就是生死的流转是怎么来的呢?是说这个道理。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外道就问难说,如果一切法都是我们内心的作用,而没有真实的外在的境界,什么因缘,有有情的生死相续,又什么因缘,有涅槃的成就呢?既然都是你内心的活动,这个生死涅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提出这个问难。好,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地方是说,事实上,所谓的生死流转,其实完全是由心识的活动所显现,这个偈颂我们分成因、缘、果三个角度来说。先看因,这个生死的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业指的是有漏跟无漏业的种子,包括有漏业,包括无漏业。那么第二个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是指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两个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作取,这个是生死的增上缘。这个果,就是前异熟果结束了,復生于异熟,使令我们的生死,在结束了以后,由这个前面的因缘的缘故,就创造了下一期的果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那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一个问答,说在探讨生命的问题,为什么不约现形,而约种子呢?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种子的势子是强大的、相续的,这个现形是短暂的,所以约种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他前半生造了很多罪业,他后半生虽然不造罪业了,但是他还会因为这个前半生的罪业去得果报的,因为他并没有经过忏悔跟修止观的力量来破坏他的功能,他只是缘缺暂时不生。所以,我们在探讨果报的时候,不能约现形,因为现形只是一时的因缘,一定要从他无量劫所累积的种子,他到底留下什么功能,来判定这个果报的生成。因为这个种子是约累积而来的,他的种子的功能强大,所以约种子。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