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这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对治“道”生,这个道本来是一个道路,这个道路有通达的意思,能够使令我们从此方到达彼方。这个道,这个地方是比喻一种法门,我们内心当中透过这个法门的修持,能够使令我们这念心,从染污的此方而趣向于清净的彼方。这个道,它有这个通达、有引导的意思。对治道生起的时候,当然这个道指的是智慧,来断除我们的贪瞋痴烦恼,它是什么相貌呢?先做一个拣别。
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敌对之谓也!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多分来说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仰信三宝的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有烦恼的活动,我们当然能够观察的出来。我们也知道烦恼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是有伤害的,会伤害我们的安乐,伤害我们今生的安乐,也会伤害我们来生的安乐。所以我们会采取对治的行动,我们刚开始在对治烦恼就是这种情况,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敌对之谓也!你起烦恼,我用佛号跟你拼了。印光大师说的好:“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我们刚开始,就是从这个有相的这种力量来压抑,来压制烦恼,你的烦恼强,我这个佛号的力量比你更强。这个都是以一种止,禅定的止的念力来压制烦恼。
当然这样子的压制烦恼,一段时间当然是有效,但是它没多久它又出现,它就是不能斩草除根,如石压草,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以下就讲出真实的方法。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这一点是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去观察烦恼的相貌,是观察烦恼的表面的作用。说是贪烦恼是一个染着的相貌,这个瞋烦恼是一个憎恚的相貌,是一个燥动的相貌,各式各样的烦恼有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这个地方是讲,我们不能去观烦恼外表的相貌,要深观,观察它的内在的体性。说这个山中很多贼,我们看到贼跑过来跑过去,跑过去跑过来,这个是看到贼的表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贼它的根本处所在那里,它的根源是从那里生起的。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烦恼活动了,我们不能只是在表面的作用上对治。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烦恼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怎么去观它无自性呢?这以下就讲出两个方法:一个是体空观,一个是析空观。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来开展的,先看这个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是讲四相不生。这个偈颂是很重要,在整个《中观论》,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点。说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观论》的主要思想是发明无生的道理。这个无生,当然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讲诸法,一切的色心诸法,一切的染净诸法。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是说,我们不要观多,就观你这念心就好,而且这个心的所缘境还是观烦恼的相貌,就观烦恼是什么相貌。这个无生,简单的说就是无自性,观察它无自性。这个地方他是用相反的方式来证明它无自性。就是说,我们先假设烦恼是有自性,我们假设有自性是不能成立以后,就证明它是无自性。
我们先假设烦恼这个贪,贪瞋痴的烦恼是有自性。什么叫有自性?就是说:这个烦恼的生起它不必假藉因缘,不必假藉任何的因缘,它就能够生起它的体性,它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叫作有自性,它不必假藉因缘。我们假设这个烦恼是有自性,有自性的烦恼它的生起因缘有两个: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如果说它是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自生,第二个是他生,第三个是共生,这三种情况。
说是有因缘生,是自生,这个自生,就是自体所生,自己,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自己生起自己,这当中有无穷尽的过失,我这一念贪瞋痴的烦恼,不必假藉外在因缘的刺激,它就自然生起烦恼。这样子,你应该一切时生烦恼,因为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但事实上,我们从实际的经验观察,我们不是一切时起烦恼,我们有时候也是心平气和的,所以说,这个烦恼是自己生起自己,这样子就有无穷尽的过失,跟现实的现量相违背的。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自己生起自己,这样子就有无穷尽的烦恼,所以这个是不能成立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