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了思量能变,这以下讲这个第三能变。我们看偈颂:
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第三能变就是了境能变,它的一个情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当中有九门,先讲前面的六门。先看第一门。这个第一、第二、第三是有关系的。这个第三能变的功能,主要的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这个了境为性相是一个总相,第三能变的共同相貌就是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是它共同的相貌。它的别相,开出来是差别有六种,它有六个差别,它是六个心识来共同的合作。
我们照次第上来说,先看第二跟第三,先看它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共同的总相的相貌: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在《成唯识论》上说,心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为什么单单以第三能变为了境?以了别来做它的功能呢?因为前面的初能变跟二能变,它的了别的功能行相非常微细,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境界。虽然它们对于所缘的境界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太微细了,反倒是第八识初能变的功能,它表现在阿赖耶的功能,这个藏的功能比较强烈,所以安立作阿赖耶。第七意识的功能以思量的功能为强烈,所以安立作思量。
虽然前面两个识都有了别,但是这个了别义太微弱了,不像第三能变,第三能变的了别境界是非常明显的,它能够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了别,这个是我们能够感觉的出来。所以,它的了别功能特别地粗显,所以安立作了境能变,这个是讲它的一个总相。再看它的别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