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4 / 11)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这个前面的惭是依自力自增上跟法增上,这个是约世间增上。这个世间增上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对这个暴恶的事情要轻拒,为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今天有过失,这个居士看到会讥嫌我们,说这个出家人已经出了家,还是这么样的一个没有威仪,乃至于龙天护法、这个护戒的善神在我们的旁边,看到我们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它内心也是不欢喜,讥嫌我们。靠这个世间的讥嫌的力量来摄持我们这一念心,使令我们轻拒暴恶。虽然我们对暴恶的行为,不是马上能够断除,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轻视、有这个排斥的心情。

        “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它也有这个止息恶行的意思。这个惭愧心的生起,当然有三种力量:自力、法力跟世间力。但主要的还是以这个法力为主,就是这个法当然基础来说是业果。就是我们刚开始这个信心,刚开始的信心都是先从业果上去生起信心。

        说我们刚开始来到三宝的境界,皈依三宝,深信业果,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对生命的真实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说是生命有快乐的一面,有痛苦的一面,有些人是有很多快乐的境界,健康长寿庄严等等,有些人是生命有很多苦恼的境界出现,短命多病贫穷下贱。这些果报都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生起,它是有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就是有这个业力,说是善业能够去感召可乐果报,罪业去感召不可乐果报。说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这件事你相信,你相信整个生命的运转,它追循一定的轨则在运转。

        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旳,你自己的善业去得可乐果报,你自己的罪业也得不可乐果报,你对这样的业果的轨则深信不移,你就会生起惭愧,你就开始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开始尊重善业,开始排斥恶业。如果我们今天不深信业果,我们并不认为善业跟罪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你当然不会去尊重善业,也不会去排斥恶业,那就很难增上。所以这个惭愧心的出发点来自于深信业果,然后你生起惭愧心。

        这个《瑜伽师地论》说这个人的寿命,说我们这个人道,不讲其他的道,讲人道,说这个人道的寿命跟福报是变化的,有的时候是人寿十岁,寿命短暂,福报也特别薄,十岁的人,饥荒没有东西吃,寿命只有十岁,经常在饥荒当中,疾病、饥荒,各式各样的灾难,那慢慢、慢慢再增长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再慢慢再退到十岁。《瑜伽师地论》说这个人寿的变化的因缘在那里?就主要的在惭愧心。

        他说这个人福报大的时候,慢慢就生起憍慢心,失掉了惭愧心,所以他的人寿就慢慢的减少、慢慢的减少。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的苦恼太厉害了,苦恼一刺激以后,他又开始生起惭愧心了,哦,他的寿命又开始变化,又从十岁慢慢增长,增长到八万四千岁,他的惭愧心又失掉了,又生憍慢心了,这个时候他的寿命又减少了。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说,人的福报跟寿命是以惭愧心来引导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个道理,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的一个心情。

        我们刚开始来到三宝的境界,主要的就靠着这样的一个心,就是信、精进、惭愧。我们当然皈依三宝,不是成佛才皈依三宝,我们是以一个凡夫的身口意,夹带无量无边烦恼罪业的一个心行来皈依三宝。说我们虽然烦恼很重,罪业也很重,但是深信业果,深信三宝的功德,因为深信业果、深信三宝的功德,内心有惭跟愧的支持,使令我尽量地避免造罪业,强迫自己在六般若蜜的善法当中尽量的去修学。而这个时候推动我们修善的力量来自于信心跟惭愧,刚开始就是靠这样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

        当然三宝的力量的确不可思议,我们这念明了的心也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经常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我们当然就会进步,就会从前面的完全是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支持,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无贪、无瞋、无痴。前面的修学,当然是信心的成份多,靠着一份的宗教情操,靠着一份的行力,不能断要它断,不能修要它修,这样的行力的支持,也就度过了最初的这个烦恼粗重期。慢慢的我们开始修习止观,内心当中能够更深刻的去理解生命的真相,来调伏心中的烦恼。无贪无瞋无痴的生起,第一应该是先从无痴下手: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我们在这个信心的支持之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烦恼也淡薄了,善业也增长,这个时候我们就深入大乘经典,开大智慧。在大乘经典的法语当中去修学,慢慢的我们心中就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就是对于这个事理,这个事当然指的是世俗谛的这些因果的法则,这个理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够明解,明白理解。

        这个无痴,就是一种智慧的意思。我们讲这个诸法实相也是可以,诸法实相的解释很多的差别,我们以这个最圆满的说法来说,最了义的,这个天台宗讲这个诸法实相,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说我怎么知道这个生命的真相呢?这有一个方法,你不要去观那个外面的树怎么样,也不要观外面的房子怎么样,就是你的下手处,观照你这一念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怎么观呢?所观境是一念心,能观的智是空假中三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