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般我们在佛法特别是中国佛教很强调这个音声佛事,您看中国佛教的梵呗,靠音声来宣扬真理,因为这个耳识功能太强大了,它能够吸收,长时间地去吸收外在的熏习,所以这个耳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再看第九科,这个第九科是讲到起灭分位门,前面的是讲到前五识的生起因缘,这是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四就是这个补充讲表第二十八面: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第二十八面它这个是起灭分位门,我们这一科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做起灭分位门。这个“起”就是现行位,就是它前六识生起了别的功能叫“起”。这个“灭”就是种子位了,它是变成一个潜伏的功能,这个分位就是它的一个差别情况。因为这样的了解能够引导我们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做“门”。它有一种门的功能。我们先看前五识: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这个我们讲过了,就是前五识它的了别性就是各自独立的了。比如说我们前一念可能是耳识生起,第二剎那眼识生起,第三剎那两个识都不生起,第四剎那四个识都生起,就是每一个剎那它那个前五识的生起,它是随外在因缘变化,它前五识的生起是不断、不断地变化的。而它只是能够了别现前的境界,所以它生起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它不能去回忆过去,也不能去观想未来,是这样子。所以如波涛依水。这个波浪当然这个水是经常存在的,这波浪就是要有风的刺激了,一个东边风吹过来,生起一个东边的波浪,西边的风吹过来西边的波浪,这各式各样的风就生起各式各样的风浪。或者全部没有风浪。前五识的生起亦復如是,如波涛依水是这样子。
再看第六意识,这个前是打错了,应该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第六意识的生起跟前五识就不完全一样,因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转,前五识没有行识的活动。换句话说,前五识它一定要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缘来刺激它,前五识才能够生起了别的功能。第六意识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它有寻伺,就是外境不给他任何的讯息,第六意识也能够在心中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境界里面去了别去活动,这个就是寻伺,它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它能够独立地去思虑,不必靠外在的境缘来引导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