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利心假设没好好的利用,等明利心过去以后,就到昏昧心。第六意识开始昏昧状态,就像蜡烛开始开始这个火慢慢的消减了。他也知道自己要死亡了,第六意识的明了心,慢慢、慢慢地退失掉,退失到最后就是“梦觉”。生死时心指的就是梦觉,梦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随念往生了,您再给他开导什么道理,都没有用了,因为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已经消失了。
第六意识的了别消失,它对六尘境界,不能有任何接触了,对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完全不能了别。但是他还没死亡,在他的躯壳当中,还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存在,它摄藏你的无量无边的业力。这个时候,也只好随业往生了。就是说,如果你是善业要起现行,要依止善业而得果报,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你身体的温度,会从脚部开始冷起,温度从脚下,一直往上沖,往上它是往上离开的。假设你是这个罪业要起现行,罪业是沉重的,这个时候,你身体的温度,会从头部开始冷起,就是往下墬。我们从这个身体温度的变化知道,这个时候,前六识是进入梦觉了,而他的色身当中,还有心识在活动。这当然是第八识了。就是从这个生死时的时候的梦觉,可以知道有第八识存在。
第七个、缘起依
这是大乘论师,引用《阿含经》,佛陀在《阿含经》讲到缘起依,什么是缘起依呢?佛陀说:诸比丘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识,识缘名色,创造一个色心的果报,而名色的活动,也会缘识,这个色心的造作,也会创造一个心识,说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这个识消失了以后,名色也会消失了,名色不再造有漏业力以后,这个识也会消失,此无故彼无。我们这样子讲的话,说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识是什么?我们姑且先不提,说是名色,这个名它是一个有精神作用的了别性,当然这是第六意识,这是大乘论师同意的,这个色,当然是你的色身了,两个合起来,就是一个人一期的身心果报。
说有一个心识会创造这个名色,由这个识的因缘,而生起名色,而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但这个识是谁呢?你不能够说,第六意识又生起第六意识,那就不合道理。所以一定是离开了第六意识,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它能够创造名色。而这个名色的造作,依止这一期的果报造作,它又创造新的一个识,形成缘起法,互为因缘。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你,所以创造了他,因为有他,又加强了这个你,使令有情众生,不断的流转下去。所以这个识,就是第八识,从缘起的依当中,我们知道有第八识存在。
第八个、识食体
这个食,就是一个资养色身的功能。就是说佛陀说这个有情众生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补特伽罗的有情众生,他一定有这个食,才能够使令色身相续,这个食有四种食:
段食:我们欲界吃的饮食,它是分段的,有渣的,我们要把它放到嘴巴嚼一嚼,把它排泄出来,叫段食。
触食:我们虽然没有吃它,但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也可能是假藉眼识的因缘去攀缘色尘,或者耳朵去攀缘声尘,我们去攀缘我们所欢喜的境界,虽然我们三天没吃饭,但是色身还是非常的光彩康健。这是什么食物在资养我们呢?就是触食,就是这个心识的了别功能,跟你欢喜的境界接触,你欢喜的境界,有资养你色身的功能,叫触食。
思食:思食就是希望,说一个有情众生身心的果报,有很多的苦恼,有很多的病痛,老病的一个障碍,但是他的色身还能够维持下去,他不会死亡,他的病痛也不会太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有希望,他对来生有希望,他知道今生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对他来生是一个大功德的相貌,心中有希望,这个希望对今生的果报体,也有资养的功能,这叫思食。
识食:识食就是执持意,就是我们这个心识有执持色身不坏的功能。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在地狱中受刀山、油锅的苦恼果报,他当然没有饭吃,他的生命当中也没有快乐的境界好接触,他也没有希望,他今天死了,明天还要受果报。但是他的色身,不会死亡。因为他有识食,地狱众生是以识食来生存。当然要扮演识食体,要有执持色身的功能,那就必须有普徧性。这个普徧性,当然是第八识,所以这是讲到识食体。这个是讲到这个有漏因果的相续,来建立第八识的存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