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解深密经》是讲因相,从因地上来证明第八识,这个地方是从果相。这个偈颂前面是一个譬喻,后面是合法。看譬喻:“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大海遇到风吹的因缘,生起种种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有各式各样的作用,波浪也能够去伤害人,波浪也能够帮助人,有善恶的功能在转,而这样的因缘是没有间断的。这个意思把它合法,说“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这个藏识当然指的是阿赖耶,阿赖耶的大海也是这样,假设遇到境界风的吹啊!的刺激啊!它也生起各式各样善恶的波浪的功能,在我们现前的生命当中,生起种种善恶的作用而运转,这个是讲果相的相续,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证明。
好,回到讲义来,看讲义第六面,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是讲第八识的所缘行相,是微细不可觉知,乃至于广大而不可穷知。接下来我们讲“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是讲到第八识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讲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心识的活动它一定不能单独地活动,它一定是夹带着它的心所,有各式各样善恶的情绪跟着它一起活动的,第八识亦復如是。第八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带动了五个心所,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来跟它相应。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的第七科: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的了别性在攀缘境界的时候,是跟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徧行来活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看附表六来解释。
五徧行它这个本身是非善非恶。它如果是跟善的心王相应,跟善的其他心所相应,它就是善。如果说它是跟信心惭愧相应的话,这个五徧行就加强信心的功能。如果说它是跟恶的心所相应,这五徧行就变成是恶。所以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我们解释的这一段分两段,第一个,依迷悟而分二门,二、以四力成就作意。先看: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五徧行当中有两个门,一个是凡夫的流转门,第二个是圣人的还灭门。流转门的次第是: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这个地方的“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就是我们根跟境接触的时候,这个识就生起了了别的活动,这个识生起的时候,我们叫“触”。这三个都出现了,十八界都出现了,这叫“触”。触了以后,就有所谓的作意,作意就是警觉的意思,警觉应起心种,它能够把种子位的心所警觉,把它叫起来,使令这个心所生起活动。当然这个警觉,也可能警觉善的功能,也可能警觉恶的功能。假设它是如理作意,它就是警觉善的功能,它要是不如理作意,就警觉恶的功能,作意就是警觉。
警觉以后,就有受,它有各式各样的感受,苦受、乐受、捨受。受以后就有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名言为业。于境取像就是说,我们内心跟境界接触时候的感受,心中是没有影像,只是一个直觉的反应的感受,到了想的时候,它能够把外在的境界,变成心中的影像,就是靠这个想。
我们这念心去攀缘佛像,这佛像当然是一个外在的境界,但是假设我们这个想,于境取像,施设名言,我们可以心中有很多名言的带动,这个佛像的眼睛是怎么样,鼻子怎么样,三十二相怎么样,透过名言的引导,我们心中也会出现一个影像,这个就是想,它能够假藉名言的施设,把外在的境界,转成你内心的影像。就是想,想了以后就思,就造作了,在佛像当中,你会生起信心、惭愧心、归依的心,在这个佛像当中,生起种种的善法来造作这个影像,创造很多的功德,这个思就是造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