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依他起性当中我们观察我法本空,显现的二空真如理,叫做圆成实性,这个是简单的说法。我们看详细的说明,在唯识观法当中有三段,唯识的观法,简单的说它的重点在破徧计执。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这个地方说明,观的名称叫唯心识观,那么应该怎么修,所谓在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地方不拣别时间、处所,我们对身口意的造作,都应该观察“知唯是心”。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要知道,这都是心中的影像,乃至于一切境界。这些亲属的境界,冤家的境界,我们内心当中假设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若心住念,皆当察知,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而已;离开了心这个法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落入无记或者向外攀缘的情况。简单的说修唯心识观就是知唯是心。这个地方什么叫知唯是心?看第二段说明: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就是说我们的内心跟冤家接触,跟我们不喜欢的接触,我们产生一种压迫的感觉。跟我们欢喜的亲属接触,内心当中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从唯识的角度,这个压迫的感觉是自己的内心想出来的,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像,业力把这个果报现出来。我们把它安立做:你是我的冤家。你安立这个名言以后,它从今以后扮演的是你压迫的感觉,我们对某一个人安立好的名言:你是我的亲属、你对我是帮助的。那么它从今以后就扮演你亲属的感觉,它就不断的对你释放温暖。所以所谓的压迫、温暖都是我们自己的名言安立了以后,对我们自己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外境它只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这个意思。看第二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总是觉得牛奶的东西对我非常的滋养,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内心就感到快乐,心情也特别快乐,身体也特别的健康。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建议我们出家众,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众生结恶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