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学佛三大阿僧祗劫,凡夫到初地一大僧祗劫、初地到八地一大僧祗劫。这两个阿僧祗劫都是在调伏烦恼,偏重在灭恶;八地以上到成佛又是一大僧祗劫,这个时候是在生善,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的法门,精通无量的三昧陀罗尼,为以后成佛广度众生来做一个布局。所以八地它所有的我执消灭,当然我执消灭、烦恼就消灭。
俱生法执是现行的话,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道永断。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法执消灭,它的种子金刚无间道永断。所以通达无量的智慧只有佛陀了。
比如看经典上:有一个小女孩,佛陀讲经的时候,她采一朵花供养佛陀,有人就问弥勒菩萨,说:“这个小女孩供养佛陀得到什么果报呢?”弥勒菩萨讲不清楚。我们对果报我们一般人只能够做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分析,就是说我们确定你这样的果报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怎么个安乐法,我们没办法讲清楚了,缘起甚深甚深!但如果你问佛陀,佛陀会告诉我们说:这个小女孩她供养这朵花,她到人间、天上经过几劫,几劫以后遇到什么佛,哪个地方受了五戒,乃至经过多久出家,出家以后慢慢的修学,成就了圣道,她以后成佛以后是什么佛号?她的国土是怎么庄严。
佛陀对每一个法是完全透彻——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在经典上说佛陀的智慧,他对缘起的了解——就是在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下了多少滴的雨滴,佛陀都清楚分明。所以佛陀才有资格制戒。因为你这个制戒是缘起了,这个人犯到这个戒会有什么过失,要怎么忏悔?这个就是缘起法,只有佛陀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法执就比较难了,因为他是对治所知障,是一种智慧,那么我执我们刚开始是先调伏烦恼——破我执。
好,我们回到讲义,“思量为性相”这第四科,那么思量当然在凡夫的时候,他的思量是一种错误的思量,产生了我执跟法执。看第六段: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恒审思量产生的我执就带动了四种根本烦恼,诸位学过唯识就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它具足四个:贪、(它没有嗔),痴、慢、见四种烦恼。我们看第一个我痴:
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我痴就是迷惑,对我空的道理产生迷惑就是我痴。不明白我空的道理,我们总是觉得生命当中有一个真实的主宰者,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一样,这就是我痴。第二个我见:
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