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键。所以这个修行不是硬干,应该怎么办呢?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深观,去深入观察。这个深怎么说呢?我们刚开始看敌人都是看到表面,这个敌人从东边跑到西边,从西边跑到东边,这个就不是深。我们要知道敌人从哪里出来?怎么会有敌人呢?贼窟在哪里呢?这个就是深。我们面对烦恼的活动,贪着心、瞋恚心、各式各样的相貌,染着、憎恚。我们在这样的染着、瞋恚、高举的这个相貌当中,再进一步地观察,这个染着、瞋恚、高举的相貌当中,它的背后的体性是什么?就是深观,从相状当中观到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本无自性”,这是一个断烦恼的主要方法。这是一个总标。
我们看怎么样观它无自性呢?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这个要跟二十一页配合,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正式说明了,深观烦恼本无自性的一个方法。这一段非常重要,这一段关键到我们一个人转凡成圣的一个方法,这一段也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忍辱、也精进、也禅定,但是不能够解脱生死,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他不能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正妄生时。说我们观察这个烦恼的体性,就是烦恼活动了,或者是贪烦恼、或者嗔烦恼。那么烦恼活动的时候,这当中有两段的观法:
第一个观法: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第一段就是“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如是因缘,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引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这个诸法是遍一切的色法、心法,当然也遍一切的有为、无为。蕅益大师主要是在观现前一念心识,观这一念心。说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在活动的时候,它到底是有生,还是无生?这个有生和无生,在《中观论》有一个名词叫有自性和无自性。我们先假设这个烦恼是有自性,这个烦恼有自性,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
第一、有因缘生——自生、他生、共生:如果有因缘生,它有三种情况,它是自生、还是他生、还是共生呢?就是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离开三种情况,没有情况。
(一)自生:假设它是自生,说这个贪嗔痴的烦恼不必假借外境,自己能够生起,自体能够生自体。这种观念,事实上我们从现量的分别可以看得出来,当我们内心去分别所爱的境界的时候、爱的人,我们心中是起欢喜心的;我们这一念心去分别所不欢喜的人,我们的内心是起嗔恨心。这可见得我们这一念心的活动的状态,是受境界影响的,这个我们平常很容易感觉得到的,心随境转。所以说这一念心单独地能够决定自己的体性,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个观念是不能成立。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很明显的深深地受境界的影响,它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不可以,所以不能说它是自生。
(二)他生:不是自生,是他生的吗?他体所生。说这个外境把我们这一念心给创造出来,说这个色法把心法创造出来,是这样子吗?比如说,我们内心去面对这些食物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我们所欢喜的食物。当然有时候在某一种因缘之下,我们这一念心遇到所欢喜的食物会起贪;但是有时候我们吃得很饱了,或者这个东西事实上刚刚已经吃得很多了,我们这一念心跟所爱的食物一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烦恼不活动,甚至于有一种厌恶的心生起。所以说他体的境界能够生心,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同样一个境界,他生起的心会不同?可见得境界是生起这一念心是不能成立,所以他体也不能生这一念心。
(三)共生: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共生当然是更不能生。所以说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它不是自己生起,也不是他体生起,也不是共同生起,那么有因生就不能成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