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厂主,上海的土质属于‘软土’性质,建造高楼颇为有难度,你们建筑师有着什么样的高招?”
杜彦耿少做思考便说道:“1928年才获得专利的UnionBaustahl52型钢,引进这种建造材料,当能解决上海土地松软不适应高层建筑的问题。”
目前沪市最高的楼房,也才十一层(华懋饭店),都还算不上真正的高层建筑。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么说,以现在沪市的建筑水平,建造二十层高楼也不是问题了?”
杜彦耿点点头,说道:“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当前我们本土营造厂,已经具备修建这种类型的高层建筑。这些年来,现代化工业的引进带来了新型的建造体系,大跨、高层、钢结构等出现在上海建筑的构造中,我们本土营造厂也是充分吸纳外籍技术人员,建筑水准已经取代外国营造厂。”
说完,脸上有着一种自豪。
早年的沪市,很多地标性的建筑都是由外籍设计师、外籍营造厂来建设,如今本土人才纷纷留学过来,确实已经到了可以取代外籍营造厂的时候。
而本土建筑设计师和外籍建筑设计师,应该是各有千秋,而且一般外籍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地标性建筑更多,例如著名的‘邬达克’。
还有在‘打桩’工程领域,也是有英国的打桩公司占领着最大份额。
陈光良也有种身为华夏人的自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