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双方的谈判,基本上已经互相表达了‘底牌’。
陈光良也在思考,似乎这个项目成功的希望很大:第一,租金比前世每年应该少两万大洋以上;第二,竣工时期能在沪市经济最好的1931年(大萧条还没有登录华夏);第三,购物中心的理念能起到一定的领先优势。
这一次谈判,双方没有达成一致,但保留接下来谈判的意愿。
看程子康的样子,租金17万他就会完全答应哈同的条件,甚至18万他最后也会答应。
回去的途中,程子康询问道:“光良,你觉得怎么样?”
陈光良当即说道:“可以的,不宜拖长时间,第一是明年行情会更好,哈同说不定会变卦;第二是我们也要抓紧设计建筑,争取在这一波行情中推出。”
程子康抓着关键点,问道:“这一波行情,莫非你还认为这地产不会一直上涨?”
陈光良摇摇头,说道:“谁知道了,反正这两三年总会涨的。对了,程经理,我想向你们大陆银行贷款10万大洋,抵押物就用长江地产第三个项目的未来收益,以及我打算用这笔资金购入地皮,亦可以作为抵押物。”
只要能赚到钱,自然是尽最大努力借钱。
而能借到钱的最大要求,那就是信誉,正好陈光良和长江地产就有信誉。
他这借钱都不算夸张,后世有华资地产商孙春生采取‘连环借’的方式,在短短七八年间,资产便从几万大洋翻至四百万大洋;当然他也不是常胜将军,“一二八”和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席卷至华夏)令房地产暴跌,锦兴公司破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