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台为申城碳硅科技集团的供应商会议结尾,提到毫米波雷达的现状,那是国内加价买都买不到的,人家就是留着自家的高端货做自适应巡航。
也因为这种情况,碳硅集团要做电车就必然要协作研发,要基于被动的现实进行主动的出击。
孙浩的发言不可谓不完美,言辞朴实,朴实的就是对现状的白描。
一直到晚上的供应商小会,他的描述仍旧是开场的话题。
“毫米波雷达是比较尴尬的,国内确实没有,真做了吧又未必能赚钱,因为,咱们这边研发出来了,国外的可能就下放调价了。”俞兴介绍情况,“所以,我们是投了智波的,在我们投资之前,他们确实很难找资方,我刚才还问了孙总,他给我的预期是未来两到三年取得突破,我认为这是来得及的。”
他顺势把话题引导到了研发周期这种具体的事情上面。
这同样是投资人们感兴趣的,能够量化的进度才能做好预期的落地。
晚上的小会一共是五家供应商,既有精进电动这样有比较成熟技术的供应商,也有汇川技术这样需要切换业务领域的供应商,还有力劲集团这种更为基础的上游。
因为有了白天的眼见为实,有了白天的亮明旗号,也有了全程的资方参与,徐欣很快听到各家的研发预计周期,如力劲集团,它给出了14-18个月的保守预计。
徐欣听到了俞兴替自己问出来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