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BJ也开始兴建带有示范性质的新型居民楼。
当时围绕“新华夏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进行公社大楼建设探索,建筑师金诚等参与设计,最初方案为建三四层小综合楼试点,后改为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各盖一座公社大楼试点并向全市推广,最终安化楼根据同一张标准图与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相继开工。
安化楼方言没有去过,但报纸上有过报道。
据说安化楼的正门为3扇墨绿色木制大门,下方设有8阶花岗岩台阶,近百平方米的门厅则完全按照“公共建筑的标准”设计,进门处还设有两根大红柱子,铺有暗红水磨石地。
安化楼中每层都有五盏大型玻璃吊灯,四扇玻璃大门。
把长长的走廊空间进行有机分割。
楼层层高是3.2米,选这个尺寸还是有说法的,为的就是体现当时的大集体小自由的设计原则。
将近三米宽的楼道转角处有一些大空间,除了用来堆放一些杂物外就是晾晒衣服的好地方,因为宽敞能够直接通风采光。
除了1楼2楼到8楼每层正对电梯间的位置是每层居民活动室和服务部,每到周末酒楼的俱乐部还有这些地方,都会举行乒乓球比赛或者舞会。
安化楼的结构充分体现了公社化的原则,房间里没有设置个人厨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