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自数学王子高斯所处时代往后的百年进程中,数学中心仅出现过一回更迭动向,也就是从享有盛誉的哥廷根学派,逐渐过渡至普林斯顿。
严格来讲,这甚至都算不上是典型意义的转移,毕竟当时哥廷根众多出类拔萃的数学家,因特殊时局因素,近乎被集中“输送”到了普林斯顿。
自1930年一直延续至今,普林斯顿在全球数学领域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极其稳固,相较于美丽国常年稳坐GDP世界第一宝座的那种确定性,普林斯顿作为数学中心的稳定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从未遭受过有力撼动。
俄德的数学之所以强,是因为有欧拉大神带领。
欧拉一头一尾在俄国,中间在德国干了25年,创建了柏林科学院,随后高斯则是直接奠定了哥廷根学派的根基。
俄国之后的切比雪夫同样奠定了莫斯科学派的根基,大名鼎鼎的马尔可夫、李雅普诺夫都是他的嫡系弟子。
法国数学的强盛,柯西、拉格朗日以及拉普拉斯功不可没。
英国数学相对没那么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伦数学家受牛顿与莱布尼兹纷争的影响,与欧陆数学家产生隔阂,使得数学传承出现了长达百年的断裂,即便后来有所接续,也未能真正恢复到理想状态。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局面呢?根源在于数学研究中处处存在着岔路口,而这些岔路口的选择对研究者至关重要,一旦选错,就有很大可能让一个人的才华被耗尽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辈子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其实任何科学都这样,研究到最后发现最大的瓶颈就是学者本人自己的精力寿命不够用了,所以能带好一个徒弟也算是种延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