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需要极其缓慢——时间以小时计,杨驰不时查看连接在炉管出口的残余气体分析仪屏幕,确保没有异常的副产物峰出现,反应始终在理想路径上进行。
三个小时后,炉温开始按照预设程序缓慢下降,氧气供应早已停止,炉管内重新被纯氩气充满,温度降至安全范围,石英舟被自动传输回手套箱的冷却腔。
当杨驰最终在手套箱的惰性氛围中取出石英舟时,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那颗液态的银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约几毫米见方、厚度均匀的薄片,它的颜色是独特的浅黄褐色,边缘近乎半透明,对着手套箱内的灯光,能隐约看到内部致密的、略带玻璃光泽的质地。
薄片表面光滑如镜,没有气泡或裂纹,这是精确控制反应速率和气温的成果,虽然是物理专业,但杨驰已经进行过数百上千次的材料制备实验,他的手艺相当不错。
杨驰用镊子极其小心地夹起这片尚有余温的“晶片”,将它放入另一个充满氩气的特制样品盒中,这不过只是个开始而已,接下来,这块晶片将被送往旁边的检测室,接受经受X射线衍射的晶体结构审视、霍尔效应测试对其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的拷问、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表面粗糙度的扫描……
大家稍微松了口气,这次材料制备相当成功,但他们对于制备出来的材料,却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
这样的场景,已经重复了十二次。
“氧化镓的晶格常数是103.8!”
一道惊呼打破了实验室中的沉闷气氛,这道惊呼来自一直盯着仪器屏幕的邓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