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对家中子弟寄与厚望,又已经花掉几两银子的贫苦家庭来说,一两银子的报名费还有五两银子的保费,那就是天文数字,也难怪许多百姓不满科举制度。
此时大明普通百姓的收入又是如何?
乡野间,大体是按照家中壮年劳力租种田地,所以,基本上算出壮年劳力,也就可以算出家庭收入。
在农村,青壮年收入大约在八两银子左右,而城市里则十两。
大明的户籍制度,一般来说各家各户都是人口比较多的,一家十口人这种情况很正常。
十来口人,可青壮只有三、四个,一年收入也就三、四十两银子。
扣除生活花销以后,实际上能剩下的,不到十两。
在过去,一大家子人,咬牙供一个人读书,还是勉强能够维持的。
这也造就了明代文风鼎盛,各地都有大量读书人参加科举。
好吧,这,其实也属于地方上所谓的殷实人家,每年至少还有结余。
而现在,各家供养数个孩童启蒙,可后面的读书,可就不是他们能承担的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