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出国呆了一段时间的海归一样,放着好好中文不说中间非得夹杂一些english听起来fashion,很有feel一样。
而且互联网黑话随着时间发展有破圈的迹象,开始向媒体、广告圈,乃至传统企业渗透,甚至一些传统企业大老板妄图通过模仿黑话,美其名曰学习互联网思维。
这帮人随后来下达的指令,跟几百年前的某个喜欢猜谜的帝王一个德性,让下面干活的连比划带猜,猜对没赏,猜错背锅。
气氛组不叫气氛组,叫电子音乐事业部,销售也不叫销售了,叫crm(客户关系管理),主打一个与时俱进.
后来直到有个互联网大厂老板看到下面提交的工作报告,自己都看不明白才开始在公司年会上公开吐槽这种黑话行为,斥责为糟粕,这才有所收敛,果然是一鸣惊人。
甚至神通广大的网友为了便于理解弄出来一个黑话翻译器,员工和老板都受益。
风口=最容易骗到钱的领域;孵化器=办公室出租;发力=我要开始烧钱了;期权=暂时发不起工资,先画个饼;快速响应=立即回复收到;赋能=洗脑不懂的人以为跟你合作就会牛逼;结果导向=kpi完成了么;延迟满足感=这个项目暂时赚不到钱
而大厂外的人们在生活中也开始了黑话之路,毕竟这玩意万事皆能套。
比如坐地铁“好惨,早高峰挤地铁,竟然没有落地,而是感觉在云上飘着,甚至连个着力点都没有,迭代了几站才找到看似闭环的抓手。
个人的表达如果是100%的信息,那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通常只能达到80%的信息,加上沟通环境、心理状态、交流方式的影响,对方可能只能接收到60%的信息,而能够听懂和理解的信息只剩下40%,再加上黑话,等到最终执行的时候,也许已经跌到了20%的水准上。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那张“项目秋千图”的由来,每个人所处的视角不同,对同样事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