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后,我获得某种艺术满足,就像喝了中写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人民文学》每期不到20万字的篇幅,这一期的三分之二的内容,几乎都是《红高粱》这篇以及对其的探讨和评价。
章德宁和王安忆作为编辑,自然明白,这样重量级的阵仗,说明《人民文学》内部有多么重视这样一篇《红高粱》。
而在她们看来,《红高粱》本身的质量,也确实值得《人民文学》不遗余力的为其助势。
“安忆,你那篇寻根文学作品写的怎么样了?”章德宁想起不久前王安忆也在构思的一篇“寻根”文学作品,跟她打听起来。
王安忆面色一窘,咕哝着说,“还在写着。”
此刻她一想起不久前自己对那篇《小鲍庄》的洋洋得意,就觉得脸有些发烫。
同为“寻根”,同为乡土气息浓厚的题材。
江弦交出的答卷太过完美,以至于王安忆如今觉得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都看起来那么可笑。
再想到不久之前,她还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在寻根文学领域的造诣和领悟,足以追赶上江弦的步伐,能够做他的对手。
看过《红高粱》以后,王安忆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醒悟过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