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永定门,唐植桐找个不起眼的角落薅出来五只母鸡塞进麻袋,都是一年多一点的年纪,正是下蛋旺盛、拼搏未来的时候。
母鸡依旧是前年被卖的模样,捆着双脚,鸡嗉子饱满。
当时盛传一切要充公,所以工地附近的部分农民把能卖的都卖了。
又因为当时收鸡、鸭、鹅都是按单位重量计费,所以在卖禽畜前,农民特意选择喂它们一些粮食,用以增加体重,好多卖两个钱。
陈大姐今天来的很早,从唐植桐带来的麻袋里掏出母鸡一一仔细查验,首先是重量是否达标,再看羽毛是否整齐、爪子上面肉丁的长度,最后确认鸡喙的磨程度。
唐植桐看陈大姐老道的手法,暗自点头,若不是在工地干过那一阵子,很多“识鸡”的法子自己也不知道,当时虽然是赶鸭子上架,但学的很用心。
鸡身上的很多细节都用来确定鸡龄及是否健康的依据。
查体重很好理解,只有重的才能称得上养得好。
羽毛则是分辨鸡龄的参考,青年鸡的羽毛搭眼一看给人一种“稚气未脱”的感觉,不好具体形容,但一看就知道。
青年鸡和成年鸡的鸡喙也有区别,青年鸡的鸡喙偏软,成年鸡则已硬化,此外鸡喙的磨损程度也是确定鸡健康的标准之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鸡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