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公审后,吃了花生米,大快人心!
此后,政府将粪场从城内迁到了城外,在各个胡同周围都建了厕所。
虽然环境有了改善,但掏粪工一职没有被取消,而是将那些劳苦的掏粪工收编进了各区的清理队。
刚开始的时候,掏粪工依旧是沿用了老办法,推着粪车子,背着粪桶,挨个胡同收拾公厕。
在1958年的时候,将粪车子改为了卡车,大大减轻了掏粪工的劳动强度。
作为四九城的老居民来讲,虽然备受粪霸的欺压,但大多数都瞧不上掏粪工,往往对其称呼一句“臭掏粪的”。
虽然解放后这种情况大有好转,但彻底转变还是在59年的10月份。
26号开的群英会,“我们都是勤务员”就是在这个会上说的。
29号登上了二流报纸,“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传遍了千家万户,掏粪工的形象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不断地有各行各业的人前来拜师学艺,不过最终能有多少人坚持在这一行就不好说了。
对于这位山东老乡,唐植桐虽然没说过话,但打过很多次照面,因为他本身就在崇文清理队工作,负责花市大街西口那片公厕的清理工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