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部分生产队困难的粮食供应和社员的身体状况,唐植桐终究是不落忍,起了帮一把的心思。
夏收很重要,这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收割,完全靠人力一点点的割、一点点的碾压、一点点的晒。
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月。
如果天公不作美,夏收就会变成抢收,一旦让雨淋了粮食,大半年的忙活将会化为乌有,这不仅是社员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唉,我们一直在协调人手,也在协调粮食,起码让社员到时候顿顿能吃上干饭。”夏收是接下来一个月内的头等大事,公社这边不可能不重视,但根据上面的规划,今年公社里小麦种植数量多了,但社员人数没多大变化,而且社员的身体状况远不如往年,这就令人很头疼了。
“我留您个联系方式吧,我回去看看发动一些大学生过来参加夏收,到时候您这边准备好农具及住的地方,吃的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带。”有了上一次跟物资局合作给同学们找兼职的经验,唐植桐将此次的目光瞄准了大学生。
不过这次肯定跟那次不同,那一次有钱拿,这一次明显,不过学生也并非只付出,因为参加夏收可以抵每学年的生产劳动安排!
唐植桐有理由相信学院那边是乐意接受的。
把全校学生每年送到各个单位去参加生产劳动是项工作量很大、很繁琐的工作,因为每家单位能拿出去来的工作岗位不同,而且生产旺季、淡季也不同,这些需要反复沟通,更何况远一些的地方还得乘火车出行,中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唐植桐觉得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大学生了解什么生产流程、生产技术,背后的深意是让大学生对劳动的艰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屁股坐歪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