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重型犁车,它有车辕、车轮以及用于翻土的有壁犁铧。
它笨重、迟钝,每次转弯都十分费劲。为了尽可能减少整地时犁车的掉头次数,自耕农的土地都是狭长形状,像斑马条纹那样并列着。
缺点说完,再说优点。没旁的,就是能开垦难以耕作的厚重黏土。
帕拉图的土地又黏又重,石头还多。在重犁诞生和普及之前,这种地是不折不扣的烂地。只能看着长树长草,无法发展定居农业,最多拿去放牧。
所以古共和国人轻蔑地称呼生活在这里的渔猎部落为“牧猪民”,因为后者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便是将猪赶进森林里散养,等秋季再去狩猎半野化的猪。
可以说古帝国人向蛮荒拓张版图的历史,就是一部重犁的开枝散叶史。
马拉重犁比起牛拉重犁还有另一项优点——速度更快。
老汉掌着犁,转眼工夫就已经走到百米外。
光是翻土远远不够,还要“耙地”以使土壤变得松散透气。
所以老汉身后跟着十几个半大小子。他们前一半带着木棍和镐头,一路打碎大块的板结泥土;另一半拖着形似钉板的耙架走在后面,耙架像梳头一样刮过地表,板结土块被进一步打碎,农田也稍微变得平整。
耙地通常也由马拉耙架完成。但是丰收农场的人力远比畜力充裕,宝贵的马匹都拿去拉犁了,耙地的活自然留给力气尚未长成的半大小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