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墙外悬挂木材、成袋的羊毛、甚至是珍贵的挂毯,期冀能够吸收炮弹的冲击力;
在城墙后方堆起土堆,变相把城墙加厚;
连夜使用木栅、泥土和石头修补城墙的缺口,用装满土的木桶充当城垛。
然而这些举措都无济于事,城墙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支离破碎。
维内塔人效仿康斯坦丁堡攻城战的进攻者,改进了炮击方式,让弹着点呈三角形分布:先用大炮轰出两个相隔八九米的水平崩口,最后用最重型的火炮完成终结一击。
当三十二磅的铁球呼啸着撞在城墙上时,会形成连锁反应,在前两次炮击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崩口。
这种损伤会导致墙体还连接着的部分承受超过极限的拉应力,就如同被砍出V形缺口的树木一样,伴随着可怕的碎裂声,原本坚不可摧的高墙轰然垮塌。
从大规模炮击第四天开始,城墙被破坏的速度就已经超过了守军修复的速度。即便塔尼里亚人能够将缺口补好,也无法在维内塔人的枪炮下清理城墙下的土石。
在城墙后方堆土虽然能减缓城墙损坏的速度,然而城墙一旦垮塌,墙后的堆土跟着崩溃。流出的土石会在缺口前方形成缓坡,反而变成登城的帮手。
维内塔军更是不间断地对各处缺口发动试探性的进攻,其中一次甚至已经将战旗插在了城头,但最后登城部队还是被赶来的守军赶出了城墙。
维内塔士兵为此扼腕叹息,但高级军官们却不为所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