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则是亲率麾下骑兵,急急就追了上去,临走时,还不忘吩咐麾下步营将领,要他们推拉战车迅速赶去。
刘肇基言说自己若是追上鞑贼,定会设法将其拖住,待步营将士赶至后,再合力与贼一战,万不可使其进袭到笔架山。
那里可是全军粮草的存放之所,若为鞑贼所袭取,就算其不能将粮草运走,但其要是一把火全给烧了,那又如何是好?
难道,还能叫送山前线的将士们吃土吗!
然而刘肇基未曾想到,他们在高桥的一举一动,都被鞑子哨探看在眼中,满洲正红旗固山额真满达海得信后,便将计就计设下了埋伏。
刘肇基的两千余骑兵,虽然被多达三千骑的鞑贼虏骑伏击,却仍是左冲右突,在丢下数百弟兄后,终于也摆脱了鞑子的包围。
但刘肇基却不敢就此退回高桥,因为他知道,若笔架山失守,自己也注定难逃一死的命运!
所以,他只得许下重利诱之,率领麾下千余精骑策马又追了上去,只不过这一次,他却也学聪明了。
刘肇基并未全军一起追击,而是将麾下骑兵分作三队,其一有三百余骑分散四周为哨骑策应,其二有三百余骑为前队,他则自领剩下的千骑将士为中军大队。
如此布置,若四周有鞑贼埋伏,哨骑可迫使其提前暴露,而鞑贼若攻击前队,他可率大队扑上,而他的大队骑兵若真中了鞑贼埋伏,前队和哨骑还可回救。
就这样尾追不放,一路上不断与鞑贼遭遇,却并不与之接战,只是在外围袭扰,拖延着正红旗鞑子的进兵速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