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镇城内别的不多,就是官衙军署繁多,各衙署再加上谷王府的面积,就已经几乎占了镇城的一半有多。
这也是宣府镇城自建成以来的一大难题,官家将门占据了大量土地,留给底层军民的公共建筑空间,就极为稀少了。
当然,如今的镇城衰败归衰败,但其底子仍在,就说那些老牌将门世家在宣府扎根百多年,各自都有一些财富积累,更有绅衿、士民、商贾杂处其中。
而同居镇城的还有如巡抚、粮道郎中、理刑同知等流官,虽说各自俸禄也不是很高,但却也有当地世袭军户将门的孝敬,个别人更是还可上下其手,行中饱私囊、损公肥私之事。
在镇城内的西北、西南两隅僻街小巷中,亦无隙地,镇城里的军户百姓们也能理直气壮的大骂镇内其他各路,甚至北路如今繁华无匹,但在他们眼中却仍是——小地方、土包子也。
这一点还真是个通病,就如居住在京师的百姓,对全国其他地方不论贫富,一律视之为小地方,一律看作是穷乡僻野。
皇城根下的自豪感满满爆棚!
洪武年间,大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得封初代谷王,奉命统领上谷郡地方和“长城九镇之一的宣府镇”。
他一边兴建谷王府,一边搞戍边建设,将元代的宣德府城扩展为周长二十四里有奇的城垣,沿城更设“一关七门”。
这一关即是指现在众人眼前的南关,其关城面积足有一平方里之大,而七门即城南有三门,分别为昌平门、宣德门、承安门;城北有二门,分别为广灵门、高远门;城东为定安门;城西为大新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