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以日记,和主角的视角双重回忆构成,这本母亲要求写下的日记却从未回到母亲手中,实在令人唏嘘。
我个人认为主角程路在遭受污蔑后,选择用鲜血洗刷的做法是相当不明智的,可能是受到了集体主义潜移默化的规训,而产生了自我燃烧的想法……”
许多读者在看到的这一篇篇与《芳华》相关的评论后,纷纷写下读后感。
在大街小巷里热烈的交流,热闹的探讨着《芳华》真正的内涵。
他们不觉得这部作品仅限于青春理想,缅怀和回忆,还有更深处的东西有待发掘。
直到十月二十二日,这样一篇来自知名文学批评家翟昊强的批评文章,出现在《文艺报》上——
《英雄解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何其讽刺!》
这篇深度解读《芳华》的批判文章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翟昊强认为:
《芳华》中看似美好的文工团,居然以隐晦的手法描绘内部居然存在压迫,干部子弟的特权等等情节,涉嫌丑化形象,污染革命队伍纯洁性。
尤其是程路从战斗英雄到被批判者,更是隐晦对英雄的“去神圣化”处理,不利于青年思想教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