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的“多余人”也并非是一种谩骂,而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在描述一种尴尬的处境,对于那些正处于这样痛苦的时期的进步贵族青年,这样的论述或许才会让他们感同身受。
是啊,对于他们而言,秉持着旧观念的家庭和社会都把他们视为异类,但他们所受的教育又让他们无法再像父辈们那样生活,那他们又该怎么办?
激动之下,别林斯基又将这篇篇幅不算长的文学评论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前觉得模模糊糊但又能清楚感知到一些东西的观念,此刻愈发清楚了起来,与此同时,他也是又忍不住看向了米哈伊尔说道:
“米哈伊尔,我觉得至少在未来十年,所有想要追逐新的时代风向的俄国作家,都绝对绕不开你这一篇文学评论!而你在文学评论中所描绘的这种社会现象,也将逐渐成为我们俄国社会一种普遍的现实!”
真要说的话,别林斯基的这则预言也是一则很精准的预言,“多余人”的形象将一直兴盛到五十年代末,直到新的社会力量即平民知识分子登场且愈发壮大,“多余人”这一形象才逐渐让位给新的代表人物。
而在夸完米哈伊尔之后,别林斯基也逐渐冷却了下来,冷静下来之后,他便也开始指出米哈伊尔文学评论当中的不足之处:
“不过米哈伊尔,你的部分表述似乎不够流畅,有些术语和论断似乎也不是很到位”
听着别林斯基有些严肃地一一指出这些问题的时候,米哈伊尔多少也是有些汗流浃背,并且一下子就回想起了当初痛苦改论文的岁月,不过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别林斯基也是话锋一转说道:
“当然,因为你才刚刚上手写评论,这些微小的错误算不了什么,稍稍打磨一下便可。更让人在意的点是,你在有些部分为什么要把话说的有点含糊?我觉得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同样的,我觉得你写这篇文章的笔调过于客观,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你能更加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自己亲自去跟读者对话,这篇文章或许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也能大大加强这篇文章的情感力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