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正常刊登、诗歌和剧本等作品以外,米哈伊尔定期也是发放一些读者问卷,让读者们自己投一投一段时间内他们最喜欢的几篇作品,而《现代人》杂志在收到反馈以后,也会找上这几篇的作者,给他们来上一段简单的专访。
又或者是征集一下读者们对某篇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写的确实足够精彩,那么也有可能会刊登在杂志上。
再就是设计一些还算精巧的小栏目,并且会在杂志的某一块回应一下读者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当然,所有的这些只是作为调味剂偶尔出现,真正重点关注的肯定还是作品的质量。
虽然这些小设计只是偶尔出现,但它们每一次出现,往往都会让杂志的订户有一个很可观的增长。
即便这些的设计依旧遭到了不少同行的谩骂与攻击,但若是仔细观察一下圣彼得堡杂志业最近的状况,就会发现这些手段不知何时就已经逐渐在圣彼得堡的各家杂志上频频出现了。
总之到了今天,别说普通的读者了,就算是克拉耶夫斯基他们这些竞争对手,其实每个月也都在密切关注着《现代人》的发售,嗯,必须得好好批判一番!
而对年轻的托尔斯泰来说,他最近一一段时间最关心的内容无疑还是跟那位名为米哈伊尔的作者有关的东西。
不知为何,尽管他圈子里的大部分人都对这位作家几乎全部的作品感到不屑一顾,但他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里的那些情节和人物所打动,以至于他越来越关心那些似乎早已被他遗忘掉的事物,并且愈发地感受到他自己以及他身边许多人身上的那种无聊与空虚。
这种情绪在看到那篇名为《多余人》的文章之后,无疑暂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