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辽国有巨大的粮食缺口,很正常。
面对辽国的请求,以章惇、蔡京为首的一批大臣认为,这是削弱辽国的大好机会,应该拒绝卖粮食给辽国,而且封锁与辽国的所有贸易通道,包括走私通道,用经济和粮食制裁进一步削弱辽国,为收复燕地剩下那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做铺垫。
而以韩忠彦、苏轼为首的一批大臣则认为,宋辽两国既然已经签了和约,这和约中又有赵宋王朝为辽国提供粮食的条款,关键,赵宋王朝这两年粮食大丰收完全拿得出来这五百万石粮食,自然应该履行和约,彰显大国风范,以诚信立国,这也能让辽国心生敬畏,减少边患,促进两国长久和平。
还有一些大臣,主要是以曾布为首的中间派大臣认为,目前赵宋王朝还没有收到辽国答应的云地九州,不能率先违约,给辽国不遵守和约的机会。
而以许将、李清臣、张商英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赵宋王朝现在刚刚打了两场大战,虽然缴获不少,但也损失了不少元气,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消化刚得到的地区,而不是再起战端,继续透支赵宋王朝的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些大臣提醒赵俣,要是辽人真饥饿到了一定程度,肯定会无视辽国朝廷的命令,聚集成盗,前来赵宋王朝打草谷,到那时,说不准又会引起两国的摩擦,促成两国交战。
赵俣综合考虑过后,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发展海运促进海船发展的天赐良机,遂决定,跟辽国要钱,创建海运司,建造大型海船,尽快向辽国运五百万石粮食。
也就是说,赵俣准备让辽国给自己出一些发展海船的钱。
同时,根据边臣的请求,赵俣同意向同样受到战火影响的河北和云地九州各运一百万石粮食。
这两批粮食,也得用海运送,不然费用就太高了。
而有了这样的借口,赵俣正好下旨,在明州、温州和福州各建一座超大型的造船厂,制造两千料的大海船(也就是现在已经能造出的神舟),研发五千料的宝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