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天地皆同力,余切的笔落在了这几位知青填满考卷即将交卷的时刻……他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在这种故事中,应该说大部分人难以赢得这次高考竞赛的胜利,但是余切在此停笔,让读者去想象,这些知青随后都获得了不错的人生。
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
枷锁已经打破,自由正在前方!
他的笔触是温情的,他的故事基调是积极的。
这篇《高考1977》原本的背景是东北农场,被余切改成了西南地区,原有的一些人物安排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为此,余切逐字逐句的斟酌,也许写这样一篇文章都用不了那么久,但更改它却花了更长时间。
因为余切在中加了一些个人经验,其中包括后世的应试技巧,如果有读者能仔细看这篇文,对他们的高考将大有用处。
还没写完,万县日报社对本地名人的报道又开始了,题为“本土的力量”,为了选取素材,对受报道者集中进行了采访、对话。
在场的人包括近年来在某些领域做出突出事迹的人物典型。
余切是教育系统的代表人物,作为复读两年莽上燕大的考生,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一部分中国早期家里蹲的最中幻想。
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七十多岁的赤脚医生、生丝厂女工、以及个体户牟期中。
牟期中一见到余切就问:“没想到你是燕大的?了不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