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寄送的,正是这次征文的投稿,一篇名为《天若有情》的中篇,十来万字。
得益于刊物和出版条件的变化,大量二三百页页码的文学期刊创办,中篇很吃香。
比如管谟业的《红高粱》、李存宝的《高山下的花环》,阿成的《棋王》,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稿费也很不错。作家在这时候是有钱人。
余切有个四十年之后的灵魂。
上辈子他是小有名气的网文写手,正在攻读自己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前身则是复读两次考燕大却总是棋差一着的同名同姓倒霉蛋,于高考前夕眼前一黑,挂在了自己的课桌上。
余切继承了这位的遗愿和记忆,前几天,他如愿拿到了燕大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读书的性价比很高。
今年,大陆会毕业第一批完全本土培养的博士生,这些人的普遍水平不高,跟不上世界主流水准,但数十年后,因为占了坑,拿到了远超实力的江湖地位和资源。
没办法,八十年代的空白太多了。
文坛也不怎么样,比如这一时期某重要流派称之为“现代派”,主张全盘照抄和文艺复兴欧美自20世纪以来的各种作品,十年二十年走完别人百年走过的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