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几乎是余切的个人秀,他描述的世界栩栩如生,设定完善,大家都不愿意讨论了,只想听他来讲故事:
“核爆过后,人类根本无法在地面生存,所有的生活都转入了包括地铁线路在内的地下,幸存的人们分化成数个派别……”
“地下与地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地下,除了没有阳光之外,喧嚣热闹的景象与正常的城市几乎无异,商店、酒吧、剧院,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在地上,是遍地的废墟与残骸、泛着绿色泡沫的水面、空无一人的街道城区……”
这个设定出自后世俄国《地铁》系列,写于2003年。俄国人感兴趣,是因为后来发生了切诺尔贝利核电站大爆炸。
而日本人对这种后核爆时代的故事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既挨过核弹,又有庞大的地下交通网。
可以说,全世界对废土最有情怀的就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了,这是他们的民族“伤痕”。
但余切没有讲太多,就转为对核武器的批判——这是当期节目的主题,也是这一届国际笔会想要宣扬的。
原因很简单,日本作为笔会的东道主,是全世界唯一挨了两次原子弹的国家。
在当下,作为邻国作家表达对核武器的批判,对平民的同情是有必要的,余切借用了巴老《核时代下的文学》演讲稿上的观点:
“对核武器的抵制,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核军备竞赛,就像悬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的利剑,一旦落下,受害者绝对不仅仅有广岛和长崎这两座城市……”
他每说一句话,在停顿的间歇期,底下的日本人就激动的鼓掌,好像这事儿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一样。
就连原先和余切争论的国谷裕子也闪烁大眼睛,泪涟涟,如同余切在为了他们主持公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