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燕京,八里庄南。
余切走进文学进修班的讲堂,顿时教室里面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些学员激动得手掌都拍红了……余切示意他们停下来,好一会儿之后,才开始了自己时隔两个月后的第一次上课:
“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听说各位都有了很大的成长,之所以我们要来京城创作,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水平最高,这里的消息最灵通……你不一定能在这创作出你最伟大的作品,但你在这,容易延续你的文学生命。”
余切望向台下的学员们,笑道:
“《文艺报》的主编冯木老师说,有几个作家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潜力很大,我赞成他的意见。”
“王濛私下里和我讲,这一期的学员水平涨得很快,令教师们也非常骄傲……”
学员们又开始鼓掌,余切在夸他们呢!
“慢着——也有要批评的,我们现在的课程已经到了深入研究理论的环节,你们已经提交过相关论文,如果有人的成绩非常不满意,那可能就是我表达了隐晦的批评,下课后请来找我。”
学员们立刻翻开自己的试卷,大部分人的成绩尚可,还不至于要找余切对质。
但是,管谟业颤巍巍的翻开自己论文,上面一个红色的“乙”格外触目惊心。这些来进修的作家们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比前两年的余切差多少,有些人才刚刚入行,“乙”对有的人来说是好成绩。
然而,管谟业却是一个在去年发表了几次一线文学刊物的成熟作者,“乙”的评价,无疑是余切的批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