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情节和冷峻的现实交错,余切写出了西南民工的人生百态,这可能是他前后几次回家路上遇到的?听到的龙门阵?他和马识途马老一样,把这些东西写在了自己中……总之,幽默使得能面向大众,而严肃的探讨,提供了故事的文学价值。”
“作为对《出路》、《团圆》的接力,这篇写在小县城和民工的,是完美的收尾。人们往往擅长于由小到大,而由大到小是更为困难的。”
王濛则着重强调“预言”:“有这么几个事儿,和文学没关系,但看了后会想。”
“第一个,大坝修不修?我说,修。”
“第二个,什么才是你我的家乡?我说,家人在的地方是家乡。”
“第三个,我是不是也是‘移民’?”
随后,王濛回答道:“大坝是个有形的东西,但今后驱使我们离开的是无形的东西,你和我真的不是移民吗?我们有一天都是移民。”
这成了公众讨论度十分高的话题,到底修不修这个大坝,重新回到主流视线。
科学院竟然也来掺和余切的。
在金陵江畔,时任大坝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的林炳南,后来的林院士,在考察下游的泥沙堆积时,被人催促看余切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