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种样子并不好看,所以巴老拒绝电视来录制,但答应了文学对谈。
于是,日方只能关闭摄像头,他们又申请是否能拍照?
这次巴老答应了,他被人搀扶着站起来,拍了一张合照。
世纪文学家鲁迅依旧是中日两国都熟知的大人物,这一次的对谈也不免谈到这个人。巴老忽然说在鲁迅的追悼仪式上,巴老参与了鲁迅的抬棺,他是当时抬棺的十六人之一,当时大家还是健壮的中青年,鲁迅的灵堂到公募一共要走十多公里路,从万国殡仪馆走到城外的万山公墓,大家竟没有一个人喊累。
十多公里啊!
数十年过去,如今这十六人中也有很多人早已离去。
井上靖好奇的问:“鲁迅先生平日节俭低调,怎么会让十几个人来为他抬棺?”
巴老笑道:“本来不该兴师动众的,但是果党不允许公开进行吊唁,来吊唁的名人太多只好作罢,于是又不允许我们走城市的主干道,怕引起民众的跟随,我们只能走小路——但不论是三轮车夫、学生,还是力工,他们都站在一旁望着,有的也跟我们走了十公里,我知道,他们很舍不得鲁迅,我也舍不得!”
“在鲁迅的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赞誉,我们也分析了很多,给文学家们排列座次是我们很喜欢的事情,但这一趟是我记得尤其深刻的,有将近一万人跟着我们去送行!”
井上靖听罢后十分神往,竟然连力工也去送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光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