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切又不是皇帝,他怎么会没挫折呢?就算是皇帝,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啊。”张俪说道。
的确如此,《小鞋子》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正因为它用了最简单的线性叙事结构,却把最纯真童稚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且也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在四十年后,许多人会为了“一双鞋子”如何能引起电影剧情而感到困惑,而在当今并不奇怪,除开少数发达地区,广大乡村面临的现实是他们不可能买“运动鞋”。
这种特定用途的鞋子,正像是面向脊髓灰质炎患者开发的疫苗一样,它有用,但太过于“昂贵”了。
它略微的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又似乎不是遥不可及,这的妙处就在于此,那双小鞋子成为了月亮和六便士的集合体,既是梦想,又是生活。
《小鞋子》发表后受到的欢迎是难以想象的。在从前,余切写的都有一个确切的受众,要么是军人,要么是学生,要么是海外华人……唯有这部,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能看下去,九十岁的老人也能看下去。
它就像是把一团火扔进了地,张守任形容“这篇先从学生和职工宿舍,传到了工人家庭、朋友和他们的同志!然后再旋风一般席卷了全国,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传得这么快,这么广!”
“我碰到许多人来向往打听什么是脊髓灰质炎?在这之前,我对这个病症毫无了解,然而因为询问我的人太多,问过后的人又返过来告诉我,我后来竟然成为了该病症的专家,就好像我得过一样!”
杭城会议后,有许多作家写出了好作品,这使得85年的前两个月各大文学杂志和神仙打架,然而,《小鞋子》一出来,就在所有中毫无争议的名列第一。
先前批评余切只写大不写小的《文艺报》主编冯木,特地为《小鞋子》写了一篇评论文:“我之前说余切写不出柴米油盐酱醋茶,然后他写了一双鞋子!这鞋子让我的评论都显得可笑了,但这是幸运的可笑,是值得的可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