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66章 官仿官 (3 / 6)

作者:金生水起 最后更新:2025/9/12 21:19:32
        “这种技术叫斗彩,斗彩又称为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这种工艺是预先在高温1300°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填补釉下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因为釉上和釉上多种彩色,形成了争鲜斗艳斗的场景,因此叫斗彩。”

        成化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仿制最多,而且每个时期特点都不一样,所以上眼不难看出,这是一件康熙年仿制的成化斗彩罐。

        中年大哥听完点点头,好像有些明白了,既然这么多朝代都在仿,那怎么样区分各个朝代呢?

        “别的朝代我就先不跟你讲了,”陈阳将罐子放好,伸手抚摸着罐子,“我就给你讲讲成化和康熙如何区分!”

        既然是以青花为底,那我们就要先看青花,成化和康熙两个时代,因为器物使用产自不同地区青料,青花呈色明显不同。

        成化时期青花使用产自江西的平等青料,色调浅淡雅致,釉上五彩显得较为柔丽;而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产自云南的珠明青料,色调过于青翠亮丽,与釉上五彩相绘在一起略显浓艳。

        罐子上的青花对比不明显,用斗彩杯进行对比,左边成化,右边康熙仿。

        看完青花之后,再观察两件器物的胎釉,成化器物胎釉温润如玉,釉呈亮青色,据说是瓷土中加入“麻仓土”所致。相传明代弘治初年,也有说至嘉靖年的,此土就已用绝,所以后世之器胎釉再无此特征。

        康熙时期由于胎土淘洗充分,胎质细腻坚致,俗称“糯米胎”,瓷器釉面洁白光亮呈粉白色,胎体厚重,即使薄胎也有打手特征,这件瓷罐,胎釉白中泛青色,这也是鉴别真伪成化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